李赵恒 栏目: 亿恩观察 2天前
简介:近日,Temu美区卖家惊喜发现,沉寂数月的店铺后台订单数据开始跳动攀升,部分店铺周销量一夜激增百单。
“这两天曝光量确实不错,之前7日销量跌到280,现在突破400了。”一位Temu美区卖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
进入8月,多位Temu卖家纷纷发帖反映,美国市场流量出现久违的回升迹象。经历数月的低迷,这一变化让专注Temu美区的跨境卖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瞩目——在东南亚市场,Temu月活跃用户已突破2200万大关,其中菲律宾和泰国用户年增长超一倍,贡献了区域86% 的流量。
这家中国电商平台正在全球两大市场同步上演突围战。
峰回路转,Temu美区流量显著回暖
2025年8月初,Temu美国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多个卖家反馈店铺曝光量和销量较7月呈现明显提升,部分店铺的7日销量从280单跃升至400单以上,订单增长曲线陡然上扬。
“8月流量是不是回来了,我感觉比七月上半月好多了。”一位卖家在行业论坛留言道。
综合多方反馈,横向对比7月数据,Temu美区整体流量在8月初呈现回升趋势,尽管波动尚未完全企稳。
这次流量回暖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全托管模式卖家受益更为显著,而半托管卖家仅部分感受到流量提振。
从商品表现看,平台自然流量正更多地向具有稳定成交记录的商品倾斜,而非单纯的低价商品。
卖家群体中弥漫着谨慎乐观情绪。某家家居用品卖家坦言:“每个月前几天都会好一点,但这次回升幅度确实超出预期。”这一变化让经历数月低迷的跨境卖家重新燃起希望。
但流量回升的背后,平台政策的变化也让卖家感受到压力。自7月起,Temu的核价通过率骤降,多位卖家反映“连续上了20几个链接,没一个过的”。
部分商品因比价系统更新遭遇“高价限流”,流量与销量受到不同程度冲击。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7月底全托管商品的大规模回归是平台策略调整的重要信号。一方面,大量全托管商品的回归加剧了同质化竞争,导致核价通过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Temu正借此机会重塑其“价格护城河”。
更大的阴影笼罩在平台上方。随着8月29日美国关税新政实施日临近,Temu赖以生存的跨境直邮价格优势将面临严峻考验。
流量回升背后的战略调整
Temu美区流量回升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广告投放策略的强势重启成为关键驱动力。截至7月底,Temu在Meta平台和谷歌平台均投放了大量广告。
这一激进策略迅速见效,推动Temu在7月25日重回美国购物应用排行榜前列——在谷歌购物应用中位列第三,在苹果购物应用中位列第四。
而就在4月停投谷歌购物广告后,Temu排名曾一度暴跌至苹果购物应用排行榜的五十名开外。
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为Temu创造了难得机会。亚马逊在7月暂停了谷歌购物广告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投放,包括其核心的美国市场。
这一动作释放出大量高质量广告位,为Temu提供了扩大广告展示份额的窗口期,形成短期协同利好。
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的深度优化同样功不可没。Temu从8月起调整了流量分配规则,将自然流量更多倾斜给具有稳定成交记录的商品,而非单纯的低价商品。
这一变化使得部分优质卖家率先感受到流量回暖,也显示出平台正尝试优化美国市场的商品结构。
第三部分:狂飙突进,东南亚月活突破2200万大关
当美国市场经历策略调整阵痛时,Temu在东南亚的扩张却势如破竹。据彭博智库最新报告,截至2025年6月,Temu在东南亚月活跃用户已达2200万,正在迅速缩小与Shein(2400万月活)的差距。
菲律宾和泰国市场成为增长双引擎,用户数量同比增长超一倍,贡献了Temu东南亚区域86%的流量——这一成绩的取得距离Temu进军东南亚仅一年左右时间。
Temu的东南亚战略精准契合了区域市场特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5年东南亚人均GDP仅为美国的7%,消费能力有限。
在此背景下,Temu的超低价策略、“游戏化”促销设计和丰富商品供应迅速俘获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在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国家,Temu的物流模式和定价策略尤其符合当地消费习惯。虽然单体用户购买力不及欧美市场,但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效运营,Temu实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然而,东南亚市场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竞争环境日趋白热化。Shopee、Lazada等老牌平台深耕多年,已建立完善的物流和支付体系;TikTok Shop则凭借社交媒体优势迅猛发展。
政策监管形成发展壁垒。泰国在Temu上线后加强了对跨境平台的监管、征税与商品合规管理;越南要求Temu限制促销价值并报备注册;印尼更是多次驳回Temu的注册申请,还要求下架其应用程序。
“Temu尚未完全实现本地化运营,”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东南亚各国语言、文化和消费习惯差异显著,若不能在商品选品、营销活动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做到精准本地化,将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