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晶晶 栏目: 亿恩观察 3小时前
简介:对于从华强北走出的绿联科技而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这场更深刻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当消费电子行业仍在存量市场中挣扎时,绿联科技三季度报抛出了一枚“增长炸弹”:单季度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既有NAS等新品的强势破局,更离不开十年出海战略的深厚积淀,但光鲜数据的缝隙中已显露现金流承压、竞争加剧等隐忧。
前9个月净利润近5亿
根据绿联科技近期发布的数据,公司第三季度表现亮眼,单季度实现营收25.07亿元,同比增长60.44%;归母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67.32%。这一增速明显高于上半年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绿联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3.64亿元,同比增长47.80%;归母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45.08%。
单季60%的营收增速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较今年一季度42%的增速进一步提速,印证了其“产品+渠道”双轮驱动的有效性,而撑起这份增长的核心力量正是被市场寄予厚望的NAS产品。
今年绿联科技推出的全球首款内置大模型的AI NAS iDX系列,将硬件配置与智能生态深度融合,配合自研操作系统与多用户权限管理系统,使其从单纯的存储设备升级为家庭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这一突破直接带动存储类业务实现125%的同比增幅,成为继充电、传输类产品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本月,绿联科技获得全球权威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颁发的“消费级NAS产品全国销量第一”市场地位声明,这对绿联在NAS私有云领域市场表现给予了权威认可。
拉长时间维度看,绿联科技的增长轨迹清晰展现了从“性价比玩家”到“技术型选手”的转型路径。
2022年,绿联科技的营收尚不足40亿元,2024年已突破61.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逼近2024年全年规模。
高速增长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2022年绿联科技的研发投入为1.83亿元,到2024年增至3.04亿元,累计有效专利达1628项,2025年上半年绿联科技新获得专利授权19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23.91%。这种“研发-产品-增长”的正向循环,让绿联摆脱了早期多SKU低价走量的模式束缚。
绿联科技总部位于深圳龙华,专注于3C消费电子领域,产品涵盖传输、音视频、充电、存储、移动周边五大系列,行销全球多国,2024年7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海外市场撑起半壁江山
如果说NAS是绿联科技的未来引擎,那么海外市场就是当下的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绿联科技境外销售收入达22.95亿元,占总营收的59.53%,同比增速高达51.39%,显著高于国内业务表现。这取决于其长达十年的全球化布局与品牌升级战役。
回溯2012年,绿联科技与安克创新几乎同时起步,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安克创新以高价数据线切入亚马逊高端市场,而绿联科技从华强北高性价比数据线出发,在海外市场快速起量,“安克平替”的标签由此而生。
2020年是绿联科技战略转折点,由于价格战导致的利润压缩、技术壁垒缺失引发的同质化竞争,让绿联科技决心撕掉“平替”标签,转向技术驱动的全球化。在亚马逊战场,绿联科技的传统品类升级技术性价比,65W氮化镓充电器以GaN II芯片技术提价40%仍具优势;创新品类NAS打破海外垄断。同时通过本地化运营、红人测评等品牌渗透动作,配合全球代言人营销,推动海外营收增长,逐步从“流量玩家”向“科技品牌”进阶。
线上端,亚马逊是绿联科技的核心阵地,2025年上半年公司通过亚马逊实现了13.27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34.43%,同比增长42.24%。
从区域分布看,北美站是营收的核心贡献者,占亚马逊渠道营收的62%,欧洲站(英、德、法三国合计)占比28%,日本站占比10%。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站增速达57%,超过北美站41%的增速,成为新的增长极。
同时公司深度运营速卖通、TikTok等10余个平台,并在欧美建立独立站点积累私域流量。
线下端,绿联科技成功进驻海外知名零售巨头,并在核心市场设立本地化子公司,构建“全球总部+区域中心”服务矩阵,东南亚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5%。越南自动化工厂的投产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将中国生产标准输出至海外,为全球化供应链提供保障。
海外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扩张,更在于利润提升。2024年数据显示,绿联海外业务毛利率达44%,远超国内市场28%的水平。
现金流暴跌的致命风险
绿联光鲜数据下,多重风险信号也正在显现。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消费电子的增长从来不是线性的,库存与回款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最刺眼的警报来自现金流。2025年三季度,绿联经营现金流仅587万元,同比暴跌98.7%,而去年同期为4.5亿元。核心原因在于应收账款暴增108%,约1亿元资金被渠道占用;存货增加47%,6亿元资金沉淀在仓库中;叠加推广费、人员支出攀升,最终导致约4亿元资金净流出。
对于依赖出海的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尤为致命——海外线下渠道账期普遍达30-60天,而三季度提前备货圣诞季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占用,绿联科技的现金流恶化已发出预警。
品牌升级的“长尾阻力”同样不容忽视。尽管技术投入显著,但“安克平替”的认知在部分市场仍未完全消解。2024年数据显示,绿联充电类产品均价仅为安克的58%,高端市场认可度仍有差距。
更严峻的是行业竞争白热化:安克创新持续加码智能硬件,倍思等品牌则在性价比市场贴身缠斗;在NAS赛道,一些专业玩家已启动价格反击,绿联的销量冠军地位面临挑战。
十年出海布局构建起绿联科技全球化基本盘,但现金流承压、品牌认知瓶颈、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也揭示了消费电子企业“高增长背后的高风险”定律。
对于从华强北走出的绿联科技而言,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这场更深刻的进化才刚刚开始。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