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栏目: 亿恩观察 6小时前
简介:近日,有“新三板化妆工具第一股”之称的中山尚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称申请终止在新三板挂牌,这已是该公司继2018年之后第二次主动选择退市。此消息一经传出,在美妆制造圈引发了强烈反响。
近日,有“新三板化妆工具第一股”之称的中山尚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称申请终止在新三板挂牌,这已是该公司继2018年之后第二次主动选择退市。此消息一经传出,在美妆制造圈引发了强烈反响。
一、退市背后:昔日“明星股”为何再度离场?
2022年,尚洋科技曾高调冲刺北交所,立志借资本运作扩大产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当时其化妆刷产品占据中国市场12%的份额,市场表现非常抢眼。然而,短短三年,梦想就被现实击得粉碎。
2025年半年报显示,尚洋科技上半年营收1.07亿元,同比下降19.28%;净利润1458.6万元,同比下滑29.07%。其核心业务化妆工具营收1.02亿元,下滑20.96%,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35.2%收缩至30.54%。业绩的显著回落,折射出企业依赖低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脆弱性。
表面看,退市直接诱因是挂牌成本压力——新三板年均费用约30万至60万元,对净利润千万级别的尚洋而言,相当于吃掉2%至4%的利润。但更深层次原因,实则源于其业务结构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不足。
尚洋科技面临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其深层商业模式与全球市场剧变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重结构性压力:
1.客户依赖症:从“借势成长”到“系统性风险”
尚洋科技曾凭借服务Tarte、丝芙兰、欧莱雅等国际美妆巨头迅速崛起,2015年登陆新三板时达到发展高峰。然而,这种高度依赖大客户的“傍大款”模式,也逐渐成为其风险敞口的关键来源。公司境外收入占比高达94.76%,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22%的营收,导致其业绩与国际市场波动深度绑定。2025年上半年,受塔吉特等海外零售商因消费疲软而收缩采购规模的影响,尚洋科技订单明显下滑。同时,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损失同比增加42%,国际物流成本上升65%,多重外部压力持续挤压其利润空间。
2. 成本优势流失:东南亚制造的“降维冲击”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尚洋科技长期依赖的低成本制造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以越南平阳省的Vina Beauty Tools为例,其凭借当地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三分之一的优势,以及越南与欧盟、日本等市场间的关税优惠,能够以远低于中国同行的价格提供同类化妆刷产品,迅速占据中低端市场份额。尽管尚洋科技持续推进自动化升级,但其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仍同比上升18.7%,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上面临的系统性压力,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传统优势正在被逐步瓦解的现实。
3.转型困局:自救之路艰难
为降低对代工业务的依赖,尚洋科技曾尝试多条转型路径,但均未形成有效突破。在自有品牌方面,2022年推出的亚马逊品牌“Brush Master”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营收320万元,不足总收入的3%;国内品牌“SHANGYANG 尚洋”在天猫平台表现平平,销量远不及花西子、完美日记等本土头部品牌。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虽通过合资设立珠海尚妆生物科技、新增吸塑包装物等举措寻求增长点,但前者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陷入亏损,后者规模过小(营收287万元),难以对整体业绩形成支撑。
二、退市之后的自救
退市并非尚洋科技的终点,而是其开启新一轮自救的起点。据公司公告,后续将 “集中精力搞生产经营”,并明确了三大核心发展路径。
1. 产能出海成为首要战略。
尚洋科技于2025年6月在印尼泗水投建的工厂已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1.2万平方米,人工成本较广东中山基地下降约35%,计划在2026年承接30%的欧美订单。此举标志着公司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布局,通过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成本更低地区,以系统性缓解制造成本压力。
2. 材料升级是另一重要突破口。
为顺应全球可持续美妆趋势,公司与中石化、巴斯夫合作研发可降解PET刷丝,并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100%生物基化妆刷产品系列。这一举措不仅旨在满足欧盟等市场日益严格的环保指令,也有助于公司在同质化竞争中建立技术壁垒和产品辨识度。
3. 渠道下沉则是降低客户依赖的关键。
为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尚洋科技计划于2026年在越南、印尼等地设立B2B展示中心,直接触达东南亚本土美妆品牌,目标是将对欧美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依赖降至60%以下。该策略意图拓展新兴市场客户群,逐步优化客户结构。
尚洋科技的退市,为跨境美妆工具企业提供了深刻启示。在客户布局上,需以多元化构建抗风险核心,可参考青松股份(诺斯贝尔母公司)的 “头部客户 + 长尾客户” 策略,通过服务 1000 家以上中小品牌分散风险,避免 “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成本控制上,供应链本地化是关键,正如科思股份在马来西亚投建防晒剂工厂,利用当地税收优惠与原料优势提升毛利率,“在哪里销售,在哪里生产” 已成为行业新趋势;在长期发展上,品牌化是必由之路,华熙生物通过 “润百颜”“夸迪” 等自有品牌,成功实现从代工到品牌的跨越,2025年上半年品牌业务占比达65%,印证了中国企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的可能性。
上市并非终点,若缺乏扎实的盈利模式和抗风险体系,资本市场的光环反而可能加速问题的暴露。真正的企业价值,不在于是否挂牌,而在于是否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力与战略定力。
从行业层面看,尚洋科技的案例可能加速美妆代工领域的洗牌。能够主动推进技术升级、品牌化尝试和全球供应链重组的企业,有望在变局中站稳脚跟;而仍停留在传统代工模式、依赖单一资源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在全球产业链持续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亟需重新定义自身角色:不应仅是低成本代工方,而应努力成为具备技术能力、品牌价值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