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赵恒 栏目: 亿恩观察 2天前
简介:2025年8月28日,智能清洁领域的龙头企业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整车制造领域。
据悉,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跨界造车靠谱吗?
公开资料显示,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最初以智能清洁产品闻名,覆盖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和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而今,这家公司正试图突破清洁电器的边界。
追觅的跨界行为并非一时冲动。据公司透露,早在2013年,追觅的前身“天空工场”就写下了第一份造车计划书。2021年,随着小米宣布造车,追觅内部也秘密立项了造车项目,组建了超过200人的团队。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追觅进军汽车领域的底气来自于其核心技术积累。截至2025年5月,追觅已经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其中大量发明专利涉及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追觅创始人俞浩认为,这些是能够在各个领域里跑通的技术模块,可以放大追觅长线技术积累的含金量。
不过,尽管追觅有着技术复用的底气,但跨界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与风险。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金焚烧炉”。
供应链的“水”深不见底,生产资质、品牌建立、渠道铺设,每一关都是九死一生。
有人以石头科技的情况类比。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2021年开始造车,2023年8月推出首款车型极石01,到2025年7月,极石汽车交付量单月仅为千台左右。
从结果上来看,极石难言成功。
雷军在年初的公开演讲中坦言,小米造车花费了3年投入了300亿。与追觅类似的科沃斯以及石头科技,市值不过550亿左右,约等于追觅几乎要压上整个公司。
追觅选择的对标布加迪的超豪华路线,虽然避开了一开始就卷入主流市场的价格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超豪华市场受众圈层狭窄、用户需求苛刻,需要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与圈层运营能力支撑。
与传统造车新势力从大众市场切入不同,追觅选择了自上而下的产品策略。通过先打造顶级超跑建立品牌认知,再逐步向下延伸产品线。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建立技术标杆形象,但挑战在于超豪华市场的规模限制和品牌积淀要求。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超跑领域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品牌底蕴的较量。追觅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技术能力,还有对豪华汽车文化的理解。”
因此,目前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吃瓜群众,的确很难想象追觅进军造车领域后的未来将会怎样。
其实除了造车外,追觅已经先后官宣在多个领域尝试跨界。
追觅的跨界版图
在造车之前,追觅已经开始了向大家电领域的扩张。
2025年3月的AWE展会上,追觅展出了大家电原型产品,引发行业关注。4月,追觅在南京落地了大家电总部基地,从产能、研发、供应链端完成了布局。
而在9月4日的“敢梦敢为”2025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追觅正式推出了多款大家电产品。
包括应用追觅首创“冷动力氧护洗”科技的AI全变频洗烘套装L9,采用独创“机械臂驭风”技术的空调X-Wind,以及集成多项行业尖端技术的大厨电套装。
有业内人士称,追觅的大家电产品并非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体现了其技术跨界的特点。
以空调X-Wind为例,它搭载的“机械臂驭风”技术,区别于传统空调固定风口送风的局限,其可旋转机械臂能根据室内人体分布自动调整送风角度。
这种技术创新源于追觅在机器人领域的积累。
另一方面,追觅在大家电领域的布局体现了其智能家居生态战略。通过推出全屋智能家电产品线,追觅正在构建自己的物联网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以智能清洁产品为入口,逐步扩展至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型家电,最终实现全屋设备的互联互通。
当然,追觅的跨界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2025年8月,追觅科技宣布正式拓展无人机业务,进军低空经济市场。
目前,追觅已在深圳和苏州等地启动了无人机相关人才招募工作,核心研发团队也已初步搭建完成。
无人机业务对追觅来说并非凭空而来。追觅在智能清洁产品中积累的空间感知与路径规划算法,正是无人机智能飞行控制的基础。其在高速数字马达上的技术积累,也可以迁移至无人机的动力控制系统。
追觅进军无人机领域的决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竞争对手大疆的反击。今年7月,大疆推出全景相机Osmo 360,8月大疆扫地机器人DJI ROMO正式发布,杀入了追觅的舒适区。
半个月后,影石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启动公测。随后追觅被传出正在拓展无人机业务,挖角大疆人才。
追觅无人机业务的战略定位值得关注。与传统消费级无人机不同,追觅可能更侧重于特定应用场景的专业无人机开发。
据悉,追觅正在研发的首款无人机产品将聚焦于智慧城市和工业检测领域,利用其SLAM技术和图像识别算法,为城市管理和工业运维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差异化定位有助于追觅避开与大疆的正面竞争,同时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此外,低空经济政策红利为追觅提供了入场时机。2025年初,中国民航局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无人机产业发展政策。
多个省市也相继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措施,为无人机企业在空域管理、飞行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追觅恰好在政策环境优化的时间点宣布进军无人机领域,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降低市场准入成本。
多元化扩张理论
纵观追觅的发展历程,从2024年开始,该公司进入了“激进期”。
追觅系已经拥有了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碗机、冰箱、空调、智能电视、路由器、泳池机器人等一系列已成形的BU/产品线。
甚至还包括潮玩、咖啡、茶饮、火锅等看似与科技完全不相关的业务。这种无边界的扩张策略,让人不禁联想到小米的“生态链”模式。
追觅的全球化布局也为其扩张提供了支撑。2024年,追觅在德国、法国、瑞士、新加坡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均达到30%以上,其中德国更是高达50%以上。2024年上半年,追觅在东南亚地区GMV同步增长超150%。
这种多元化扩张的背后,是追觅对增长焦虑的应对。2024年,追觅营收达到150亿,其中海外营收高达80亿。
但与科沃斯2024年达165.42亿,石头科技2024年营收119.45亿相比,追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为了给多赛道布局模式提供支持,2024年底,追觅专门进行了大规模组织架构重组,从传统的职能型结构转变为事业部制。每个新业务领域都成立独立的事业部,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灵活性。
同时,公司设立了核心技术平台部门,负责通用技术的研发和共享,确保技术资源在各个业务间的有效流动。
跨界背后的技术复用逻辑
通过观察追觅已经布局的多个赛道,有分析人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追觅的跨界扩张并非盲目,而是基于技术复用的逻辑。追觅在清洁电器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为其跨界提供了技术跳板。
高速数字马达是追觅的核心技术壁垒。从吸尘器到吹风机,他们的马达转速能飙到15万转/分钟以上,这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而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中,电机正是决定车辆性能的关键。
空间感知与路径规划算法是追觅的另一大优势。扫地机器人如何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既能扫干净所有角落,又能精准避开障碍物?靠的就是以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为核心的算法。
而这套算法,正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乃至自动驾驶的底层技术基础。
更重要的是,追觅还拥有成熟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一家能年产千万台智能家电的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成本的压缩、生产的调度,有着丰富的经验。
虽然汽车供应链的复杂度和安全要求远高于家电,但这种制造管理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另一方面,追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专利布局,不仅覆盖智能清洁领域,还提前在无人机、汽车等相关领域申请专利。截至2025年6月,追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申请专利超过200项,在无人机领域申请专利超过150项。
这种前瞻性的专利战略,为追觅的跨界扩张扫清了知识产权障碍,避免了潜在的技术纠纷。
不过,对于这种多条赛道同步进行的策略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从大家电、无人机到咖啡、火锅,再到如今的造车,追觅在短短两年内涉足十余条赛道,每条赛道都需要独立的研发团队、供应链体系与市场投入,庞大且繁杂的支出无疑将给公司财务造成巨大压力。
未来的路怎么走?
追觅的跨界布局,反映了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对于追觅来说,造车可能不是目的,而是通向未来的“钥匙”。在未来的科技版图中,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继手机之后,最大、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将被智能化改造的超级终端。
谁掌握了汽车这个入口,谁就掌握了用户全场景的数据、服务和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追觅的跨界实验对中国制造业升级具有启示意义。通过技术复用和生态扩张,追觅正在探索一条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生态的发展路径。
这种尝试如果成功,将为中国科技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成长模式。但同时,追觅也需要警惕过度扩张的风险,在创新与专注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历史上因过度多元化而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追觅需要引以为戒。
2025年对于中型科技厂商如追觅、影石、大疆来说,似乎进入到了新一轮的扩张期,互相进入对方领地,将技术复用,放大品牌效应,成了常态。
行业分析师预测,未来五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科技企业突破传统行业边界,出现“造车的做手机、做手机的造车”等现象。
这种跨界竞争的趋势,正在打破传统行业的边界。当一个“扫地僧”都开始觊觎“车神”宝座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来临:行业的边界正在被夷为平地,传统的护城河不堪一击。
在这个时代,你的下一个对手,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的视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