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雪苹 栏目: 金融财税 5小时前
简介:欧盟检察院一则通报再次引发跨境电商行业震动。
欧盟检察院一则通报再次引发跨境电商行业震动。
近日,一个以香港为重要中转枢纽,向欧盟多国走私电子设备的跨国犯罪团伙被成功捣毁。
执法人员在8个欧洲国家同步行动,抓获10名核心成员,对7人正式发起刑事指控,初步估算该团伙通过虚假交易、资金洗白等手段逃避的税款高达1.8亿欧元(约合15亿人民币),涉案电子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等热门品类。
这起案件并非孤例,回顾近年跨境电商发展轨迹,欧盟境内的税务欺诈乱象早已呈现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不断升级的监管风暴,正倒逼整个行业迈向合规化深水区。
欧盟跨境电商税务欺诈滋生,与当地独特的税收体系漏洞密切相关。欧盟内部实行统一的增值税(VAT)框架,但成员国间税率差异、清关与销售地分离的监管模式,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此次破获的犯罪团伙采用典型的"VAT旋转木马"欺诈模式:在欧盟多国注册空壳公司,伪造从香港进口电子设备的贸易文件,利用欧盟海关42号程序实现"进口清关暂不缴税"的便利,再通过虚假的成员国间交易链条,使货物"名义上"在多国流转,无限期拖延纳税义务。
最终,涉案货物通过在线平台低价销售,非法所得经由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离岸账户洗白,而空壳公司在完成洗钱后便注销解散,彻底切断税务追查线索。
这种欺诈模式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且涉案金额逐年攀升。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底曝光的"Admiral 2.0"行动中,犯罪集团在16个欧盟成员国设立400余家关联公司,销售价值14.8亿欧元的电子产品,逃避税款2.97亿欧元(约22亿元人民币),成为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跨境电商VAT欺诈案。
更早前的2023年,比利时列日机场查获的税务欺诈案造成3.1亿欧元损失,而德国在疫情期间也曾破获香港公司参与的口罩贸易逃税案。
这些案件共同指向一个严峻事实:电子设备等利润率较高、流通性强的品类,已成为跨境税务欺诈的重灾区,而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资金中转和货物集散节点。
值得警惕的是,跨境税务欺诈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升级。如今的犯罪团伙不再是简单的"瞒报漏报",而是构建起包含会计师、物流商在内的完整犯罪网络。
2025年意大利初破获的案件中,17名嫌疑人设立29家空壳公司,通过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物流枢纽清关,货物在不同公司间多次虚假流转,甚至专门提供地下汇款服务收取佣金,欺诈行为持续两年未被发现,涉案货值达4.3亿欧元。
欧盟独立检察机关EPPO意大利分部近期公布的“Dragone行动”结果显示17名涉案人员,包括4名意大利人和13名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因利用空壳公司网络逃避进口关税及增值税被逮捕,冻结资金及资产总额达7105万欧元,约合5.56亿元人民币。
该犯罪企业通过在佛罗伦萨、普拉托和罗马等地建立29家空壳公司,构建 “进口-中转-分销”链条,利用欧盟海关程序CP42漏洞逃税,初步统计2022-2024年间涉案货值累计达4.3亿欧元。
面对日益严峻的税务流失问题,欧盟正从立法、技术、执法三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
2024年以来,意大利率先收紧监管政策,将海关查验率从5%大幅提升至22%,清关时间从3天延长至15天,要求企业提供采购合同、付款凭证等完整佐证材料。
今年6月,欧盟各国财政部长达成电商进口增值税新规,优化"进口一站式服务"(IOSS)机制,将150欧元以下商品全面纳入增值税征管范围,未使用合规申报系统的企业将面临多重注册、高额罚款等处罚。
在技术层面,欧盟推进"税务数字化2025"计划,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资金流向和交易痕迹,意大利检方正是借助超强算力系统,成功查实亚马逊未申报非欧盟卖家数据,追征30亿欧元税款。
此外,欧洲检察官办公室(EPPO)已成为打击跨境税务欺诈的核心力量,通过协调多国执法资源开展同步行动,2024年以来累计冻结涉案资产超10亿欧元,逮捕嫌疑人逾百人,主犯面临最高26年监禁,涉案企业可能被处以2400万欧元罚款及四年内禁止获取政府补贴的处罚。
这种 "零容忍" 态度传递出明确信号:欧盟已将跨境税务欺诈视为威胁财政安全的核心风险,任何企图钻制度空子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对于跨境电商行业而言,这场监管风暴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
长期以来,部分卖家依赖"低价竞争+税务漏洞"的粗放模式,将逃税视为降低成本的"捷径",但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
如今,欧盟市场的合规成本显著上升,物流成本因"完税后交货"模式增加18%-25%,头部企业的税务合规支出同比增长370%,不少中小卖家因无法承担合规成本被迫退出市场。
但合规化转型也带来了市场环境的净化,正规经营的企业得以摆脱恶性竞争,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15亿税款流失的案件,为所有跨境电商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在全球税收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底线。欧盟的监管改革并非要遏制跨境贸易,而是通过完善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与其纠结于合规成本的增加,不如将其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那些能够主动适应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合规体系的企业,终将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唯有摒弃侥幸心理,坚守合规底线,才能在全球市场的浪潮中行稳致远,这既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