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雪苹 栏目: 亿恩观察 20小时前
简介:两轮车当道的欧美市场正被E-bike颠覆。
两轮车当道的欧美市场正被E-bike颠覆。
E-bike(Electric-Bicycle),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依靠电力辅助骑行的自行车。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E-bike热度迎来井喷式增长,直接或者间接让一批中国E-bike品牌在欧美市场跻身行业前列。
历经多年“淘沙”,曾熠熠闪耀的E-bike泡沫在本土圈破裂,欧美头部电动自行车开拓者VanMoof、Juiced Bikes相继破产,而诸多中国品牌仍在海外大杀四方。
从濒临倒闭做到年销20亿元、从0做到北美前三、细分赛道龙头,一个又一个中国E-bike品牌依托于独立站等渠道快速打开欧美市场,在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全球碳中和目标使然,多地相继出台措施推动交通工具电动化,欧美,乃至日本等地的消费者出行逐渐被E-bike所替代,1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期也为竞争白热化的E-bike赛道注入无穷的发展机遇。
从0到海外头部,中国品牌的逆袭
如果说E-bike的发迹与井喷期,一定是2017年-2021年。
2017年,彼时的E-bike尚未在海外真正爆火起来,海外逐梦E-bike赛道的中国品牌并不多,仅有Fiido、大鱼智行寥寥几个。
反而是美国的Juiced Bikes、荷兰的VanMoof等早已以E-bike行业开拓者的身份位居行业头部,巅峰时期VanMoof还创下电动自行车行业单笔融资纪录。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E-bike因其独立出行和环保等特性迅速成为欧美城市通勤者的新宠,后随着当地政府补贴、全球双碳目标的推动更加热了这一趋势。
传统自行车增长空间有限,欧美市场愿意为E-bike买单,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成为这波热潮的受益者。
2021年,包括Tenways、Heybike、Velotric、Urtopia等在内的电动自行车品牌成立。基于疫情、政策变化、消费者偏好转移、户外运动热潮等多重因素,E-bike在欧美市场的销量猛增,由起初的200万台猛增至600万台,增长率一度冲到160%,他们也收益颇丰。
但大量厂商的涌入并不是好事,反而加重了价格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后随着2023年开始欧美市场需求放缓,行业优胜劣汰,一批品牌逐渐掉队。
Juiced Bikes作为E-bike赛道的头部本土品牌之一,也是行业的开拓者,专注于折叠式、长续航通勤、越野等多种类型的高性能电动自行车,但在2024年底以122.5万美元的价格被打包出售。
另一荷兰电动自行车制造商VanMoof主做车架内置电池高端自行车,曾获得37项电动自行车领域专利,但在2023年7月宣布主体破产,同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
欧美本土企业陨落的背后,是中国新生力量的悄然升起。
2017年是E-bike赛道的关键期,也是一众中国品牌的发芽期。同年,深圳飞道科技创立Fiido、大鱼智行以折叠E-bike产品首次出海、Aventon则从传统自行车转型E-bike。
同样的起点,三家品牌均开始冲刺E-bike赛道。
Fiido以轻便、安全、高品质、平价(2000美元以内区间)等为核心切入E-bike全场景赛道,2020年抓住疫情红利通过众筹低成本启动,新款D11折叠电动自行上线1小时销售额破百万,同时登顶全品类第一。
重构传统电车造型、独创专利设计可拆卸大容量座管电池、航空级铝合金材质搭配禧玛诺7速变速器让D11的运动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每位骑行车都可快速进入自己舒适骑行状态,感受每一段路途的愉悦。
后Fiido通过亚马逊、独立站等“多腿”运营战略收割无数骑行爱好者,2023年,其营收突破1亿美元。目前,公司品类拓展至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配件等品类,可以与其自检APP等设备联动。
大鱼智行2014成立之初并非就深耕E-bike赛道,只是专注于单轮平衡车,曾借此冲进类目前列,但当小米等巨头闯入,蓝海变成红海,2016年交管部门禁止上路等致使公司现金流断裂,大鱼智行也穷途末路。
同年,手握飞轮威尔融资的大鱼智行砍掉平衡车业务,从0出发,开始押注折叠E-bike,并在2017年首次出海,凭借轻便、智能的特点,当年便交出爆卖1.8万台的战绩。后受益于疫情,大鱼智行2020年海外订单暴增400%,年销量突破25万台。
欧美市场虽小但增长迅猛,大鱼智行紧握商机,聚焦折叠款自行车,如今已从濒临倒闭做到年销20亿元,也成功占据美国市场30%的份额。有所不同的是,大鱼智行并未依赖线上渠道,而是将产品打入包括Costco、家乐福等在内的大型商超。
Aventon作为美国E-bike的头部品牌,为中国自行车产业链重镇浙江永康出生的章建伟创立,他在美国求学、创业多年,原本深耕固齿自行车赛道,后在2017年转型以电动助力车为主线的产品。
洞察美国消费者偏好的Aventon早将车机互联深谙于心,其APP智能化交互,已成业内活跃度最高的E-Bike文化基地。本土优势使得其产品除官网销售外,已覆盖超过全美300家线下门店。
2020年,Aventon出货量5万台,2021年翻倍到10万台,营收约1~2亿美金,合人民币20亿元左右。此后,Aventon先后拿下两轮千万美元融资,公司的估值一度高达5.9亿美元。
很显然,在E-bike最具“钱途”的时期,嗅到商机的中国品牌并不多,但疫情及政策因素却直接或间接催熟这一赛道。
价格门槛高,竞争者多,这个市场本就不缺玩家。至此之后,无数中国品牌避开传统强势品牌,凭借中国供应链优势和性价比策略快速崛起。
赛文思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市场仅有100个E-bike品牌,诸如Heybike、Urtopia、Velotric、Tenways等新锐品牌均在此时杀出。而到2022年,这一数字翻倍至200个,其中大多数是中国品牌。
细分赛道龙头频现,E-bike新锐品牌正崛起
不同于传统欧美品牌主要依靠线下专卖店体系,这些新锐品牌多以独立站、亚马逊等渠道打开欧美市场,DTC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且具备快速响应、精准洞察市场趋势等优势。
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要知道,中国本身就是自行车制造的第一大国,E-Bike电助力核心系统的本地供应体系也在快速发展,浙江、广东等地的完整产业集群使得中国E-bike品牌在海外极具竞争力。
即便是硬拼产品、技术和渠道,新锐品牌也在传统品牌压制下铩羽而归。
电动自行车存在不少小众和个性的使用场景,他们便对不同使用场景的技术性能进行开发、设计和服务,将产品分化成不同类型的骑行需求,打动目标客户群,形成品牌溢价的关键。
Heybike 2021年成立,迎着疫情的风口上线仅仅7个多月的时间便售出15000辆电动自行车,在全球市场创下销售纪录,次年冲到北美市场占有率前三,后一跃成北美市场头部品牌。
目前,Heybike已累积超20万用户,连续三年实现盈利,而它的王牌就是轻便智能出行的E-Bike。
避开与主流头部品牌的竞争,Heybike早期将价格定位于800至900美元区间,自主研发IOT模块、搭载移动端、自建工厂等不仅让其配置属性远超同价位竞品,还优化了用户体验。
2021年,高端品牌Urtopia以众筹的模式打开海外市场,2500美元的定价让它首轮即筹得超300万美元,为当年该品类全球第一。2023年欧美市场累计销量接近2万台。
不以低价抢市场,Urtopia以3000欧元左右的价格直击当地Giant、Trek、KTM等老牌企业,以线上和线下双渠道模式攻坚德国市场。彼时,美国市场渗透率不足4%,但德国单市场E-Bike的销量是美国的三倍,Urtopia便选择攻下德国这块增长潜力最大的空白区。
设计上,Urtopia摒弃传统双三角结构,改为流线型架构,使用碳纤维材质和安全系数最高的三星系电池,将“轻、智能、易骑”等贯彻到底。
同样是2021年成立的Velotric则以1399-1699美元的定价攻入美国市场,通过自研三电系统将价格降至千元级,为骑行初阶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独立站上线7个月便实现销售额超1500万美金,后拿下UpHonest Capital、复星锐正资本等合计超亿元的融资。目前,Velotric已成为美国市场领先的头部品牌之一,不过其大肆发展的渠道多为线下。
除此之外,细分赛道龙头Tenways、杭州比腾尼电动车有限公司旗下品牌EUNORAU、小米以生态链模式入局的苏州坦途等等,也均是入局E-bike赛道留存的佼佼者。
“正如你很难理解广东人会花很多钱吃掉一条东星斑一样,也会觉得欧美人花掉20万买一台E-bike很难理解,”Rollincycle创始人王柏林曾谈及道。
欧美地区逆城市化多年,当地消费者不会认为E-bike是刚需,而是早已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愿意为这种生活方式付费。
北美E- bike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分别有34%和29.1%的消费者将其用作通勤和差事代步工具,接送小孩、去商店购物、送快递外卖,骑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常态。
MarketsandMarkets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7亿美元,出货总量为5125万辆,预计未来几年E-bike赛道将以10.2%的复合增速迅速增长,并在2027年达到806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欧洲地市场增长最显著的是法国,2020年销售额增长了350%。
机遇与挑战并存,E-bike赛道的野蛮生长
广阔的市场自然少不了跨界入局者,除却本就专注于该赛道的品牌外,诸多头部企业、大厂也在以各式方式迈入这一赛道,一时间潮水涌动。
美的曾以收购武汉天腾动力55%股权的模式进军两轮电动车领域;传音传出已成立事业部,瞄准两轮电动车市场,正招聘相关人员;汽车品牌奥迪等也曾推出不同型号的电动自行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押注电助力自行车领域;大疆则推出DJI Avinox的电助力系统,为E-bike产业上游的核心组件。
不同于国内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的遍地开花,欧美E-bike则是一个有着极大增量,又快速崛起的千亿市场,自然会被中国卖家所争抢。
另受到碳中和因素的冲击,包括美国、德国等地市场频繁推出购车补贴政策,越南则实施摩托车限制,泰国引入碳排放等,都全力推动了电动自行车的普及。
诸多品牌则依托于中国供应链累积自身优势。江苏、天津、浙江三足鼎立电动两轮车产业。以无锡为例,拥有190家整车企业和450家配套厂,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行业龙头多诞生于此。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品牌同样面临着价格和同质化的挑战:价格战愈演愈烈,核心部件被国际巨头主导,利润被不断侵蚀。
未来E-bike市场的竞争会回到产品、技术和渠道的硬实力比拼上。包括Heybike在内的很多企业都在加码自研,依据消费者数据完善骑行体验,升级产品的智能和性能,以此完成对传统品牌的超越。
而在海外,不同的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文化习惯、政策法规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对于产品的需求也不同。
欧洲是E-bike市场的核心地带,其中德国、荷兰等地区更以超高的保有量反超传统自行车,当地用户的需求较为多元化,设计、环保与安全等因素是促使他们购买的关键。
美国则是增长迅速但高度分化的潜力市场。与欧洲相比,美国市场处于E-bike的发展早期,其中东部沿海已接受E-bike,但西部则盛行休闲骑行和电动山地车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当地道路设计多以汽车为主,不利骑行,对E-bike城市基建不足促使当地出行方式以E-bike、传统摩托车、汽车等相融合,但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当地骑行文化已就位,对于电动山地车、折叠车等呼声较高。
除此之外,日本E-bike市场虽高度成熟且规范化,更有雅马哈等占据领先地位,但在细分垂直领域,诸如超轻便紧凑车型、智能车型等仍存在市场需求和机会。
E-bike赛道爆火、一批玩家蜂拥而至的当下,各大出海E-bike的企业想要屹立不倒,需要考虑的是更深层次的独立性、便利性和可达性,深耕市场虽有不同但用户痛点均存在,谁能解决自然谁就能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