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赵恒 栏目: 亿恩观察 2天前
简介:清华园的金秋十月,一场人才争夺战正在上演,主角竟是一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业界的江苏大卖。
2025年秋,清华大学的就业市场掀起波澜。追觅科技推出“清华卓越人才计划”,拟一次性签约1000名清华毕业生,这一数字相当于清华全年毕业生的九分之一。
追觅的人才豪赌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追觅科技被学生们称为“清华收割机”。这家原本在大众视野中并不十分耀眼的科技企业,以令人瞠目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高端人才招聘的规模。
按照追觅的计划,每年招聘1000名清华毕业生,意味着每年仅薪资支出就高达7亿元,这还不包括股票期权和各类补贴。
追觅科技为清华毕业生提供的薪酬方案堪称豪华。平均年薪70万元,配套包含股票期权、地方人才引进补贴(最高18万元)以及购房补贴(最高15万元)在内的综合福利方案。
这样规模的薪酬包,即使放在全球科技巨头中也极具竞争力。
据了解,追觅科技此次大规模招聘是为了支持起业务扩张战略。据公司透露,其新拓展的汽车、手机与天文三大业务板块均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其中,仅智能汽车项目团队已集结近一千人,计划于2027年推出对标顶级超跑的电动车型。
追觅科技的人才战略,凸显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对顶尖人才的渴望。从清华就业数据来看,追觅已发放超过700份录用通知。
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华为,也使追觅首次成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人数最多的企业。
疯狂跨界:从扫地机器人到造车与天文
追觅科技的跨界幅度之大、步伐之激进,在中国商业史上实属罕见。
2025年,这家以扫地机器人闻名业界的公司,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拓展业务边界。
8月28日,追觅宣布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追觅将汽车业务划分为两个品牌——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后者对标库里南、宾利等超豪华车型。
9月19日,追觅科技又官宣手机产品——追觅Space。公司声称该款手机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9月25日,追觅CEO俞浩发布内部信,宣布成立“天文BU”,要正式开拓小行星探索和采矿业务。
在短短数月内,追觅的业务版图已从智能清洁设备,扩展至汽车、手机、天文望远镜、无人机乃至商务飞机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这种无边界的扩张风格,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的言论更为惊人。他在内部表示,“手机,追觅、华为、小米未来要三分天下”。对于汽车业务,他声称“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从L9到L8、L7、L6都能实现碾压”。
这些豪言壮语展现追觅不甘于只做清洁家电的雄心。
面对外界质疑,追觅展现出了其技术自信。追觅方面认为,其三大核心技术——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与运动控制,能够复用到多个领域。
正反两面:追捧与质疑并存
追觅科技的激进扩张引发了广泛关注,外界对此反应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追觅是“中国版特斯拉+SpaceX的雏形,是对标Elon Musk式愿景的伟大尝试”。这种观点认为,追觅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全球科技前沿的勇气和实力。
追觅的技术积累也获得部分业内人士认可。今年8月,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驳回了戴森针对追觅在美发设备领域多款新产品提出的临时措施请求,印证了追觅技术研发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然而,质疑声同样不绝于耳。反对者直言:“这是烧钱堆出来的幻觉”。他们认为,追觅选择造车的时机,恰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厮杀的转折点。
资金问题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公开信息,追觅系与绍兴市、区两级产业基金三方共同设立了总目标规模110亿元的基金,其中追觅系持股55%,绍兴国资平台持股45%。
这意味着,追觅用少数自有资金,撬动了近半的政府产业投资。
但多个赛道同时出击,多少钱恐怕都不够烧的。仅就造车而言,追觅宣称造车的基金总目标规模是110亿元。
但即便这一目标规模,对比蔚来的十年亏损一千多亿,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研发投入的差距确是现实:按销售额的7%计算,2024年追觅研发投入估算为10.5亿元。
而同年小米集团研发投入为241亿元,2025年预期将超过300亿元,其中小米造车首期投入就达130亿研发费用。
追觅科技的故事是中国商业生态中的一个缩影:一边是千亿估值的馅饼诱惑,一边是多元化陷阱的深渊。
在清华园里,那些手握70万年薪offer的学子们,正在用脚投票;而在市场上,消费者们则用手中的钞票做出选择。
追觅科技最终会是中国版特斯拉,还是科技圈的恒大,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