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栏目: 亿恩观察 10小时前
简介:自上月底开始,陆续有不少亚马逊卖家反馈,他们的产品评论突然之间大量消失,但又没有收到平台的任何绩效或警告。难道亚马逊又开始撸评了?
4000多个review消失了3000多个!
自上月底开始,陆续有不少亚马逊卖家反馈,他们的产品评论突然之间大量消失,但又没有收到平台的任何绩效或警告。难道亚马逊又开始撸评了?
一次失去1000多条评论,亚马逊又动手了
亚马逊最新一波评论扫射行动正在进行当中。
“前台链接打开,(看到)四十多条评论只剩下10条了!”日前,一位卖家在看到自己的产品不出单后,排查原因是才发现,产品评论莫名不见了。
有类似遭遇的卖家不在少数。
有的卖家反馈,其评论数量锐减50多条;有的卖家则提到,自己某款产品原本300多条评论,如今已消失近半;更有卖家遭遇“重创”,一次性失去1000多条评论。
评论数量大量缩减后,评分也跟着大幅下滑。一位卖家称,当他的一款产品被抹去90条评论后,评分也从原来的4.5星掉到了4星。
本次撸评,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波及范围还广。有运营透露,在他们公司,包括他在内的多位同事都出现了大量掉评的情况。另一位运营也观察到,其所在类目产品均出现了掉评的情况。
整体来看,卖家被亚马逊撸掉的评论不仅有好评,同时也有差评。“我有个ASIN被扫了300多个,里面好评差评都有。”一位卖家无奈道:“差评扫了不亏,好评就有点肉疼了。”
此次大量卖家遭遇评论消失,并非偶然事件。亚马逊向来对评论质量有着严格把控,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 “撸评” 现象,源于其成熟且多维的虚假评论识别机制。
一是买家账号的留评比例。亚马逊上的留评率通常不足百分之一,如果一个买家高频购买,那就会被盯上;
二是消费者购买行为。买家的购买频率是有限的,在购买前通常会进行搜索、页面浏览等操作,如果一个账号购买频率非常高,而且一上来就下单,收件地址还不相同,那就有很大问题;
三是账号之间的关联。如果一个卖家为申诉列举了一批为自己刷单的买家账号,那在亚马逊眼中,这些账号留评过的卖家都是有嫌疑的,评论将会一起被撸。
除上述常见判定方式外,亚马逊还有其他手段识别虚假评论。前文的一位卖家就提到,他并未通过批量自养号上评,而是找外国人用自己的账号上的,但也都被撸了。“应该是他们测评多了被亚马逊盯上了。”这位卖家说道。
一天上评3000条,卖家:没人管吗
商品评论是卖家的重要资产,不仅影响到转化率,还关系到卖家的绩效。受利益驱使,部分卖家为获取评论不惜采用违规手段,包括以补偿换取好评、创建虚假账号操纵评论、进行违规变体操作以及合并僵尸链接等。
美国站有卖家反映,同类目中的一些链接,刚上架不到半年,但是评论比他们做了5年的产品还要多。
另一位欧洲站的卖家也表示,他们本来卖得好好的,但突然之间,几条带着2万多条评论、4.8评分的新链接就突然蹦出来了,然后没过几天,这几条链接就全部冲到首页了,“全是多站点合并链接,而且都是纸巾、电影等好评多的链接。”
有卖家称,在他们所在的类目,大量链接的评论都是几万条的评论,有些链接一天能上3000条。
在卖家群体中,这些不正当获取评论的行为似乎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位卖家坦言,自己每月会通过中介刷几十单;一位服务商也透露,其经常为客户介绍刷评中介,例如近期介绍的一位卖家,上个月就刷了100多单。
数据显示,2023年,亚马逊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与专业调查人员协作,主动屏蔽了超过 2.5 亿条疑似虚假评论。由此可见,虚假评论问题在亚马逊平台泛滥程度之高。
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物决策,还对那些坚守合规运营的卖家造成极大伤害,挤压其生存空间。
不久前亿恩网报道,在美亚论坛上,美国卖家纷纷控诉中国卖家大量操纵评论,称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他们的生意。而这一乱象引发的不满,并不局限于美国卖家群体。国内许多秉持合规经营的卖家,同样对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感到十分气愤。
亚马逊严打,卖家因3条刷评被封号
既然是违规操作,那必然是伴随着风险的。为获取评论采用违规手段,同样也有被惩罚的风险。
从平台方面来看,亚马逊对于违规获取评论的卖家,轻则撸评,重则封号冻结库存。
不久前,一位主营智能家居品类的深圳卖家,就曾因为3条刷评行为,遭遇严厉处罚:其账户被封,3款热卖产品被下架,价值50多万的库存也被冻结。亚马逊在发来的邮件中明确指出,该卖家涉嫌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取评论。
该卖家之所以暴露,一是因为在 Facebook 测评群组中,有买家截图索要 “返现”;二是有买家举报其“要求删差评换礼品卡”。
俗话说“凡走过必留痕迹”,因此卖家在进行违规操作前需慎重考虑,能否承担相应后果。对于亚马逊卖家而言,账号是赖以生存的根基,因为一些违规操作而中断经营,就得不偿失了。
在平台之外,政府监管机构也在严厉打击虚假评论。
去年8月,FTC提出的《关于使用消费者评论和推荐的最终贸易监管规则》最终确定。根据这项名为的规定,创建、购买或出售虚假评论的行为将被明确禁止,每次违规最高可被罚款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
无论是亚马逊平台的规则利剑,还是政府监管机构的法律重锤,都在向违规获取评论的行为发出强烈警示——虚假评论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泡沫,却终将在规则与正义的审判下化为泡影,唯有坚守合规经营之道,方能在亚马逊这片电商蓝海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