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锐杰 栏目: 亿恩观察 8年前
简介:电商卖家吐槽:平台以“售假”为由扣了我们的钱
借助互联网模式,电商平台和平台卖家互为依托相互成就。不过,平台在这段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卖家的运营需要建立在平台规则之下,违规就可能导致资金冻结、账号封杀等结果。近日,某电商平台被传扣留了平台上多个卖家的资金,原因是对方涉嫌售假,但卖家却不肯接受这样的判定结果。
据南方日报消息,某某多电商平台(下简称“某某多”)多名商家报料称,平台以涉假为由冻结了其账户,账户资金也被扣下。如果相关商家无法在7个工作日内提供品牌授权书等凭证,就要被处以“假货”销售额十倍的罚金。但被罚商家普遍认为,平台并未提供认定其售假的有力证明。
卖家案例:只一张图片就被认定卖假货
去年10月底,广州蔡先生缴纳1万元保证金后入驻某某多电商平台,销售化妆品。今年2月,他的账户资金突然被冻结,与平台沟通才被告知自己店铺涉假,平台的判断依据就是两张韩文聊天记录截图,内容显示平台将蔡先生售卖面膜的图片发给品牌方让其判断产品真伪,对方回复“是假的”。
蔡先生不肯接受仅凭一张图片就做出的判定,但平台坚持“品牌方说能通过照片判定,那就能”。几次交涉后,蔡先生被要求提供品牌授权书,但问题是他的商品是找人代购的,并没有品牌授权。这似乎是个死结。
现在,蔡先生账户余额为-9000余元,平台工作人员表示会按照“假一赔十”的承诺,将所扣货款赔付给消费者。但蔡先生向自己的客户确认时却发现没有人得到赔偿。那么,钱到哪里去了呢?
据悉,吐槽被不合理扣留资金的卖家已超过300个,而被扣金额从几千到几十万不等,但平台并未提供相应的有力证据。
这样的打假方法合理吗?
对此,某某多回应称,对商家的售假认定是基于品牌方的鉴定报告,不过平台拒绝提供品牌鉴定报告的样本。平台表示已经与多个品牌方建立打假合作,外部也与多个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并通过神秘买家购买等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打假流程。
南方日报引用律师观点表示,平台要求涉假商家提供品牌授权书的做法未必合理合法。原因是,对于海外代购来说,品牌授权书不是必须的证明文件,获取难度也很大;此外,判定产品真伪要依据质检机构的认定;最后,提供品牌授权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证明没有侵权,但是从海外代购的商品已经在海外市场流通,一般不认定为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后续
小编在文章下方评论区看到,多位读者反映,文中所指的“某某多”平台是拼多多:
也有卖家指出,因被指涉假而面临罚款的卖家不止数百个,而商家的被冻结资金额也有所不同:
拼多多公开资料显示,平台为免费入驻、无扣点。入驻拼多多不收取任何佣金与服务费,卖家只需要缴纳对应品类的保证金,保证金汇入卖家店铺账户,开店结束时予以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