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栏目: 亿恩观察 3小时前
简介:近日,格力博传来重磅捷报:公司一举拿下美国家装零售巨头“A公司”6000万美元(约4.2亿元人民币)的超级大单,创下公司单笔合作金额的历史新高。
近日,格力博传来重磅捷报:公司一举拿下美国家装零售巨头“A公司”6000万美元(约4.2亿元人民币)的超级大单,创下公司单笔合作金额的历史新高。
此次格力博与A公司的合作,意义远超4.2亿元订单本身。作为世界500强排名靠前的企业,A公司是格力博长期稳定的前十大客户,双方合作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过往坚实信任之上的深度绑定。核心突破在于原有业务框架新增锂电户外动力设备供应,这标志着格力博新能源技术方案获国际头部零售商深度认可,是其从传统产品供应商向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一步。
从市场维度看,此次合作将借助A公司旗下超过1700家线下门店及其强大的线上平台,构建一个“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全渠道销售网络。此举将使格力博产品在北美世界500强零售商的门店总覆盖率突破12000家,为其自有品牌Greenworks 攻占北美主流市场提供了决定性的渠道支点。Greenworks品牌已在美国新能源园林机械市场稳居前三,多款产品在亚马逊平台常年畅销。此次与顶级渠道的强强联合,将极大提升品牌在专业与大众消费者中的影响力,推动Greenworks实现从“电商爆款”到“全渠道领导品牌”的战略跃迁。
一、从贴牌49美元到技术“定义者”,格力博的逆袭之路!
回溯格力博的发展历程,如今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
2002年成立的格力博,早期与众多中国制造企业类似,依赖为欧美品牌代工(OEM)生存,深陷价格战 “抢单” 的被动局面,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2012 年,创始人陈寅洛在拉斯维加斯展会上的所见所闻,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他目睹一台经贴牌后售价高达499美元的汽油割草机被美国消费者疯抢,而作为实际制造者的格力博,每台仅能获得49美元的FOB价。巨大的价差让他彻底醒悟:“没有品牌、没有技术,永远只能赚血汗钱。”
这一深刻的觉醒,驱动格力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技术立身”战略转型。公司毅然决然地持续将每年营收的7%以上投入研发,先后筹建了“新能源园林工具研究院”和“电池系统安全实验室”等核心研发机构。经过不懈积累,格力博已累计获得专利1000+,为后续的技术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的关键转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格力博推出了全球首个 “60V锂电共享平台” ,这是一款真正具有行业颠覆性的产品。该平台精准击中了商用园林作业中“一机一电池、设备管理繁琐、总体投入成本高昂”的核心痛点,实现了同一电池包可在割草机、链锯、吹风机、修枝机等超过30款产品中通用。在性能上,其快充技术实现了35分钟充电即可续航2小时,循环寿命高达800次,而综合使用成本比STIHL等传统进口汽油产品低30%。这套解决方案一经推出,便被北美广大的园林服务商誉为 “汽油机终结者”。
正是凭借这一开创性的平台,格力博实现了从行业“替代者”到“定义者”的身份蜕变。当多数同行仍在低端市场进行价格竞争时,格力博已经能够向全球渠道和整个行业输出自己的“技术标准”与“生态系统”。此次获得美国A公司主动“上门求绑定”的4.2亿大单,正是市场对其平台化战略最有力、最直接的认可。
在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园林机械行业正加速从汽油动力向锂电动力升级,格力博 4.2 亿大单的达成,本质是其核心技术与智能制造能力的市场认可。作为行业技术标杆,格力博打造的 “垂直一体化” 竞争优势,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这既是其抵御市场风险的底气,也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
技术研发上,格力博投入力度行业领先。目前,格力博在中国、美国和瑞典设立的三大研发中心配备超过6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全面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创新链条。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1000+。这种技术领先性直接体现在其核心产品上:
1.OptimusZ系列零转向割草车,是全球唯一实现侧排草、后排草、碎草和集草四种模式一体化的产品,满足了专业园林作业的极致需求。
2.Core系列电池,相较于传统锂电池成功减重30%,充电速度提升50%,循环寿命更是高达2000次,解决了用户对续航和效率的核心焦虑。
更为关键的是,格力博实现了新能源电池包、无刷电机、智能控制器等超过80%核心零部件的自主设计与制造。这条高度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不仅从根源上保障了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与可靠性,更构成了其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强大的制造体系将其转化为可交付的市场产品。
格力博在中国、越南两大制造基地部署近300台工业机器人,搭建上百条自动化生产线,建成三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依托 APS 高级排程系统与 MES 生产执行系统的协同,90% 订单实现 “按单生产”,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确保批量订单高效履约。2025 年 8 月越南太平基地二期动工,进一步扩充全球化产能,既能为北美订单提供就近生产、快速交付的便利,且当前越南基地生产成本已与中国持平,成为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潜在隐忧:产能、技术与汇率的三重挑战
然而,4.2亿大单的光环之下,格力博仍需警惕潜藏的风险,这些隐忧或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
首先是产能瓶颈与供应链风险。尽管公司正积极建设新的智能制造基地,但面对激增的订单需求,现有产能仍显紧张——此笔订单中高达20%的零部件需依赖外协生产。同时,作为战略支点的越南生产基地,虽具备成本优势,但也使其暴露在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之下,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考验。
其次是技术迭代压力。全球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行业竞争已呈多技术路线并行态势。美国竞争对手迪尔公司(Deere & Company)已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氢燃料割草车,这预示着新的技术路线可能对现有锂电产品格局形成挑战。格力博需在巩固锂电池优势的同时,加速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方能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最后是汇率波动带来的盈利冲击。作为海外营收占比超85%的企业,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净利润影响显著,测算显示汇率每升值1%,净利润便被侵蚀约0.8个百分点。未来若波动加剧,将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给经营带来压力。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