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晶晶 栏目: 亿恩观察 2小时前
简介:欧盟反倾销调查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割草机产业转型的起点。
11月19日,欧盟一则反倾销调查公告,让中国智能割草机行业瞬间进入“红色预警”。本次调查如同精准抛出的锁链,将九号公司、科沃斯、宝时得等一批中国上市大卖牢牢锁定。
调查核心直击命门
中国割草机产业正站在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2024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达339亿美元,其中智能割草机器人以112%的年复合增速成为最耀眼的赛道,而中国品牌以29.3%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出口额同比激增42%。
2025年上半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出货量达234.3万台,同比暴增327.2%!在这场爆发式增长中,中国品牌成为绝对主力:追觅科技出货量突破10万台,库犸科技备货超30万台,九号公司凭借双品牌战略快速占领欧洲市场...
从欧洲到北美,搭载RTK定位、视觉避障技术的中国割草机器人,正以“技术+性价比”的双重优势改写市场格局。但这场崛起背后,是欧洲传统厂商的市场流失,富世华的欧洲市占率已从2021年的65%跌至2024年的15%,中国品牌则顺势填补空白。
欧盟此次调查,本质上是欧洲传统势力对中国产业崛起的“防御性反击”。这对已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上市企业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对于中国跨境企业而言,欧盟反倾销调查最可怕的并非调查本身,而是其设置的调查内容,诸如拒绝使用中国成本数据,计划采用马来西亚或巴西作为替代国定价基准;要求中国企业在7日内提交抽样问卷,否则可能面临惩罚性高关税;调查结果可能追溯至海关登记日,带来巨大财务风险,这些规则对中国企业极为不利。
就“替代国定价”这一条款而言,此次调查计划以马来西亚或巴西的同类产品价格作为定价基准。马来西亚割草机产业以组装为主,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成本比中国高;巴西则因工业基础薄弱,同类产品价格也较高。若以此为基准,中国企业的倾销幅度可能将大增。再对应惩罚性关税,足以让多数企业失去价格竞争力。
时间压力则让企业陷入“仓促应战”的困境。公告要求相关中国企业在7日内提交抽样问卷,涵盖生产成本、销售数据、供应链细节等核心信息。对于大型上市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财务、法务、海外业务部门需通宵达旦协作。
九号公司透露,调查公告发布当晚便成立专项小组对接数据整理;科沃斯则紧急启动与欧洲律所的合作,确保问卷填写符合欧盟合规要求。但即便如此,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仍存风险,若出现疏漏,企业可能被直接认定为“不合作”,面临最高100%的惩罚性关税。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追溯征税”条款。欧盟明确表示,最终反倾销税可能追溯至调查启动前的海关登记日,这意味着企业已出口的货物可能被要求补缴高额税款。若追溯征税落地,将直接侵蚀这些大卖的海外业务利润。
低价玩家陷绝境
面对这场“生死考验”,不同中国上市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呈现显著分化。核心差异在于业务占比与盈利模式。那些依赖低价走量、欧洲业务占比高的企业已显露颓势,而聚焦中高端市场、业务多元化的企业则相对从容。
九号公司作为全球首个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出货量超10万台的厂商,2024年割草机器人业务收入8.61亿元,占总营收的6.06%,这种业务结构让九号具备足够的缓冲空间——即便欧洲市场受冲击,其平衡车、电动车等核心业务仍能支撑整体营收。
更关键的是九号的“中高端定位”规避了低价竞争陷阱。其Segway Navimow X3系列在欧洲主打“RTK+三目视觉”的高端配置,与富世华的高端机型直接竞争,而非陷入低价混战。但风险仍不可忽视,若反倾销税落地,其在欧洲的渠道扩张将受阻。
与九号相比,科沃斯面临的压力更为直接。科沃斯跨界切入割草机器人赛道,凭借扫地机业务积累的视觉导航技术快速起量,2024年出货量达20万台,成为海外业务增长的核心支撑。尽管其未单独披露割草机器人的收入占比,但从海外业务增速来看,该板块贡献的营收不小。
科沃斯的风险点在于“价格带覆盖广”——其GOAT O系列主打中高端市场;但为抢占份额,2024年推出的入门机型价格下探至499欧元,进入欧盟重点打击的“低客单价区间”。
宝时得的处境最为严峻,与九号、科沃斯不同,宝时得深耕欧洲市场20年,线下渠道覆盖欧洲80%的园林工具连锁店,是中国品牌中渠道渗透最深的企业。
宝时得的WORX品牌价格带集中在499-799欧元,2024年为应对富世华的降价促销,其将部分机型价格下调,以维持17%的欧洲市占率。这种低价策略在调查中可能被认定为“恶意倾销”。
相较于上述企业,安克创新的处境更显被动。作为以跨境电商起家的品牌,安克创新通过代工模式切入割草机器人赛道,主打“高性价比”,部分产品价格仅299-429欧元,主要依赖“薄利多销”抢占市场。
此次欧盟调查精准打击低价产品,安克创新首当其冲。由于采用代工模式,其无法提供完整的成本核算数据,若7日内未能提交符合要求的问卷,可能面临最高的惩罚性关税。业内人士分析,若反倾销税落地,安克创新可能被迫退出欧洲割草机市场,转而聚焦其核心的消费电子业务。
中国割草机的成长阵痛
欧盟反倾销调查如同一场“压力测试”,暴露了中国割草机产业。
中国割草机的崛起,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园可3天凑齐所有零部件,义乌的五金厂将刀片成本压至1美元/片,长三角的物流网络让产品从工厂到欧洲仓库仅需7天。这种供应链优势本应转化为技术研发的动力,但部分企业却将其异化为“价格战武器”。
通过简化传感器配置、使用劣质电池,将成本压缩至极限,完全背离“合理成本+正常利润”的市场规则。
这种低价竞争不仅引发贸易摩擦,更导致行业“劣币驱逐良币”。
富世华等欧洲厂商虽在技术迭代上滞后,但凭借品牌积淀仍占据高端市场;而中国部分企业为抢占份额,持续降价清库存,2024年第三季度欧洲市场中国品牌均价同比下降22%,这种做法不仅挤压了自身利润空间,还让欧盟有理由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行为”,最终牵连整个行业。
值得警惕的是,低价策略的恶果已开始显现。2024年下半年,已有3家中小型割草机企业因亏损倒闭,而此次欧盟调查可能加速行业洗牌。那些依赖低价走量的企业,若无法在短期内提升产品附加值,将面临“失去欧洲市场+国内竞争加剧”的双重困境。
中国割草机产业的破局之路,早已清晰可见。应持续深耕核心技术,摆脱对欧洲单一市场的依赖,建立价格自律机制,避免恶性竞争。
欧盟反倾销调查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割草机产业转型的起点。这场“成长阵痛”或许会让部分企业付出代价,但长远来看,将推动中国割草机产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暂无评论,快来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