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颖 栏目: 亿恩观察 9小时前
简介:部分中国卖家为提升商品排名和销量,采用了一些违反亚马逊规则的“黑帽策略”,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购买评论、虚假变体、僵尸账号刷单、恶意差评竞争对手、点击欺诈、虚假侵权投诉、虚假加购。
在亚马逊平台的激烈竞争环境中,部分中国卖家为提升商品排名和销量,采用了一些违反亚马逊规则的“黑帽策略”,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购买评论、虚假变体、僵尸账号刷单、恶意差评竞争对手、点击欺诈、虚假侵权投诉、虚假加购。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引发了美国卖家的强烈不满。
中国卖家被举报:产品6个月揽评3000+
不久前,一位美国亚马逊卖家公开指出中国亚马逊卖家操纵评论。根据他的发现,有一位中国亚马逊卖家一个刚上线6个月的产品,累积了超过3300条评论。如果按照正确的变体排序,实际仅有85个评分和64条评论。
察觉异常后,他当即向亚马逊举报中国卖家违规。可亚马逊的回复令他大失所望,他认定平台在偏袒对方,一怒之下便将此事曝光到了论坛上。随后,帖子在论坛上引发了广泛热议。
一位卖家表示,一个从去年9月份才开始销售的产品,竟然有那么评论,而且销售额还不到5千美元,绝对不合规。
另一位卖家揭露,涉事中国卖家把10美元的廉价产品改成了130美元的另一种产品,作为新的“变体”。虽然这些评论从技术层面并非“虚假”,但绝大部分评论内容与当前实际销售的产品不相关,这显然违反了亚马逊关于商品详情页的政策规定。
或许是迫于压力,亚马逊将卖家的评论降到了132条。不过仅仅过了一天,这位卖家又带着另一个合并页面回来了,评论依旧是3300多条。
但亚马逊并未就此停止处理措施,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该商品的评论数已被控制到245条(截至4月26日)
在竞争激烈的亚马逊电商平台,产品评论深刻影响着产品的曝光度、搜索排名及消费者购买决策。为了在众多竞品中脱颖而出,部分卖家用技术手段将不相关的评论合并到一起。
例如,通过“跟卖”或“合并违规变体”的方式,将废弃的ASIN绑定到自己的产品上,从而“继承”原有评论,或者在合规变体(不同颜色、尺寸)中混入不同类目、不同功能的产品等等。
但这种操作是违规的,一旦被亚马逊察觉,卖家将受到处罚。轻则评论清零、变体强制拆分,重则罚款、封号。与此同时,还可能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处罚。
此前,亚马逊个护品类大卖Bountiful就曾因滥用变体、违规合并评论,被FTC审查。随后,被处于60万美元(约430万元)的罚款。
美国卖家:中国卖家在疯狂破坏别人的生意
在亚马逊美国站的论坛上,针对中国卖家不正当竞争的控诉帖频繁出现,其中,围绕操纵评论的指责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众多美国卖家纷纷 “吐槽”,认为此类行为严重破坏了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
有销售强力磁铁通风口盖的卖家表示,他的产品刚做出了一些排名,就被人留下了一星差评,并且对方还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评论“一颗星,满分五颗星,测试他的通风口是否能吸住磁铁。”
另一位美国卖家同样感到愤懑不已。他强调自己销售的产品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质量上乘。然而,每当产品排名上升,并且通过 Amazon Vine计划获得一些四星和五星好评后,很快就会出现一些可疑的商业账户下单购买。紧接着,便会收到一些没有任何评论的一星差评。
除了恶意给竞争对手刷差评外,中国卖家违规合并评论,也成为美国卖家攻击的“焦点”。
“一个产品在第一个月就获得了超过70条的评论,这太疯狂了,而且这些产品都很相似,一看就是AI生成的。”有卖家说。还有卖家发现,新出现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刚上架便有 91 条五星好评,且所有评论均为正面,甚至发布时间都高度一致。
不仅如此,美国卖家还指出中国卖家存在通过Facebook 群组寻求评论的行为。有卖家透露:“我检查了一些他们在Facebook上要求评论的 ASIN,这些商品竟然拥有数千条清一色的正面评论,这实在荒谬至极。”
除操纵评论外,中国卖家的跟卖问题同样让美国卖家头疼不已。
有卖家诉苦,其新上架的产品在销售一两个月后,便出现中国卖家跟卖假冒版本的情况。这些假冒产品与正品差异明显,但由于该卖家的商标还在审批过程中,无法对这些违规跟卖行为进行有效举报,进而严重影响了自身产品的销售与评论。
另一位卖家也表达了类似不满:“我的产品销量表现出色后,中国卖家迅速跟进。最开始只有1个跟卖,后来已经增加到12个。为了竞争,我把商品价格从12.99美元降到9.99美元,可中国卖家竟将价格直接压到2.99美元,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卖家“雪崩”,美国卖家呼吁特朗普介入
不可否认,部分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但从美国卖家日益增多的投诉与举报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卖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的现实困境。
Marketplace Pulse 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的影响力持续扩张,几乎呈横扫之势,目前仅有日本站仍由本地卖家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亚马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美国站点,其活跃卖家群体中本地企业占比如今仅为 34%,与往年数据相比出现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乔治城大学跨境贸易研究中心的报告也发出预警:若中国卖家占比持续超过 50%,到 2030 年,美国本土中小卖家的存活率将跌破 35%。
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让美国卖家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守住经营阵地,他们开始积极寻求外部干预。
近期,外媒报道,亚马逊资深卖家 Shinghi Detlefsen 联合其他顶级卖家组成临时小组,公开呼吁美国政府,包括特朗普,对中国卖家采取管控措施,试图遏制这股被他们形容为 “雪崩” 般的竞争态势。
Detlefsen 在表达诉求时称,中国卖家在竞争中胜出并非单纯依靠更低的批发成本和价格优势。在他看来,许多中国竞争对手受益于一系列税收和监管政策,这在亚马逊等购物平台的竞争中形成了对美国卖家的巨大压力。
此外,他还提到,卖家圈子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不少中国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亚马逊对责任保险的要求。而对平台上的大型商家而言,购买足额的责任保险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这种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不公平性。
“一些中国卖家也因此声名狼藉,他们为了赢得销售,不惜发布虚假的差评,或采取其他形式的破坏行为。”Detlefsen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