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栏目: 亿恩观察 3小时前
简介:2025年10月14日,速卖通在海外双11商家启动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核心策略,涵盖跨境货盘、本地货盘及核心行业供给货盘三大维度。
2025年10月14日,速卖通在海外双11商家启动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核心策略,涵盖跨境货盘、本地货盘及核心行业供给货盘三大维度。
这些战略不仅体现了平台对跨境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更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为商家开辟了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这场持续整整一个月(11月8日预热,11月11日-19日正式售卖,11月20日-12月3日黑五接档)的购物狂欢,不仅为跨境商家提供了全年最大的生意增长机会,更揭示了跨境电商行业从“流量驱动”向“效率与体验驱动”转型的深层逻辑。
一、跨境“双轨驱动”升级:POP与全托管的生态协同
在跨境电商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商家对运营灵活性与成本控制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速卖通持续推动的“POP + 全托管”双轨驱动模式,成为其应对行业变化、赋能商家的核心举措,为不同类型商家提供了适配的发展路径。
POP模式作为商家自运营的重要载体,此次速卖通推出的返佣激励计划,精准切中了跨境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利润压缩、增长动力不足等痛点。“老商最高拿销售额7%返佣,90天新商100%返佣”的政策,并非简单的福利发放,而是通过设置销售额目标,引导商家聚焦经营质量提升。要获得返佣,商家需在店铺评分、妥投率、纠纷率等关键指标上达到较高标准,这一要求倒逼商家从以往 “低价冲量” 的粗放式经营,转向 “注重品质、优化服务” 的精细化运营,与当前全球消费者对跨境商品品质和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行业趋势高度契合。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该返佣政策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对于老商家而言,7% 的销售额返佣能有效弥补其在流量获取、运营投入上的成本,激励其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商品品质;另一方面,新商家全返的政策,降低了新商家进入跨境市场的门槛和初期经营风险,吸引更多优质新商家入驻,丰富平台商家生态。同时,速卖通配套提供的AI诊断工具,通过 “完成指定动作享GMV目标10%减免” 的机制,帮助商家更轻松达成返佣目标,形成 “工具赋能-目标达成-返佣获取-再投入经营”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上半年速卖通GMV超50万美金的优质商家数量增长25%,超40%加入“返佣计划”的商家获得实际收益,最高返佣达3 万美金,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该策略对商家的吸引力和对行业品质升级的推动作用。
全托管模式针对10美金以下轻小件的入仓鼓励政策,是速卖通应对全球跨境电商下沉市场竞争的重要布局。在全球消费分级趋势下,10美金以下轻小件商品因客单价低、需求频次高,成为下沉市场的消费主力,但传统跨境直发模式存在物流时效长、售后成本高的问题,制约了该品类的发展。速卖通通过推动轻小件全面仓发,结合 “Choice包邮” 心智建设,有效解决了这一行业痛点。
从运营逻辑来看,速卖通借助自建物流体系,布局国家流向仓,将同一区域的轻小件包裹集中处理,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流向仓实现24小时内出库,较行业平均出库时效提速5小时以上,同时通过规模化运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轻小件商品在保持低价优势的同时,实现快速送达。“Choice包邮” 标签则增强了消费者购买意愿,形成“低价+时效+包邮”的三重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了轻小件商品的市场份额。
这种模式的行业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了轻小件商品的经营效率,更在于为中国产业带厂商提供了便捷的出海通道。像义乌小商品、深圳3C配件等产业带的轻小件商品,通过全托管模式入仓后,无需商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运营和物流管理,即可借助速卖通平台触达全球消费者,实现规模化出海。
二、本地货盘:海外托管爆发式增长,重构跨境履约标准
在传统跨境模式下,家具、家电、健身器材等大件商品因重量大、体积大、运输易损等特点,长期面临“物流时效长、运输成本高、售后纠纷多” 的困境,成为制约跨境电商全品类发展的 “隐形天花板”。具体来看,传统跨境直发模式下,大件商品的物流时效通常超过30天,部分偏远地区甚至需要60天以上;运输过程中的磕碰、损坏率高达10%-15%,导致售后纠纷率居高不下;同时,高昂的国际物流费用(占商品售价的 20%-30%)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使得许多商家对大件商品出海望而却步。
速卖通在双11前的策略调整,从覆盖范围与履约时效两个维度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方面,将 “海外托管” 覆盖国家市场从之前的20多个扩至30多个,让更多区域的消费者能够通过本地仓购买到大件商品;另一方面,在核心国家上线官方配送服务,优化配送链路,使本地配送时长较传统模式节约50%。
此外,速卖通推出的“Local+”(本地现货)打标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大件商品的购买信心。带有 “Local+” 标的商品,在商品详情页显著标注 “本地现货”“X 天内送达” 等信息,向消费者传递 “快速履约、售后有保障” 的信号。
目前,速卖通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中,超50%的成交额来自 “海外托管” 模式。更具代表性的是,为应对双11与黑五期间的节日消费需求,已有至少10万棵人造圣诞树通过海外托管模式提前备货至欧洲、北美等核心市场的海外仓,创下节日大件商品备货量的历史新高。这一案例不仅印证了 “海外托管” 模式对大件商品出海的推动作用,更标志着跨境电商行业从 “轻小件主导” 向 “全品类覆盖” 的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行业拓展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核心供给:从“卖货”到“立品牌”
在跨境电商行业告别“低价内卷”,迈向 “价值竞争” 的关键转型期,速卖通聚焦品牌、IP、品质、季节性四大核心行业供给货盘,通过差异化的运营策略与资源倾斜,既精准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又提升了平台商品的整体竞争力,更引领中国跨境出海从 “性价比输出” 的传统路径,转向 “价值输出” 的高阶模式。
(一)品牌货盘:低成本高成交,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破局
随着中国品牌出海意识的持续觉醒,“如何降低出海成本、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成交效率” 成为众多中国品牌面临的核心难题。速卖通精准洞察这一痛点,明确提出 “让品牌商家用亚马逊一半成本实现更高成交” 的目标,为中国品牌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出海选择。
“Brand+” 品牌频道的全面上线,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商品的信任度。该频道通过严格的正品认证、全覆盖的包邮服务与完善的价保机制,解决了消费者对高客单价品牌商品的信任顾虑,显著提升了品牌商品的转化率。在这一系列策略推动下,上半年速卖通新入驻品牌数同比增长 75%,超过500个品牌实现销售额翻倍,2000多个品牌通过平台成功进入新国家市场。充分证明其在品牌出海领域的优势,为中国品牌全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IP、品质、季节性货盘:精准匹配需求,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IP、品质、季节性货盘的布局,是速卖通基于不同消费需求与市场趋势打造的差异化优势,既丰富了平台商品供给结构,也为行业细分市场运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IP货盘凭借 “自带流量” 的特性,成为速卖通吸引消费者、提升平台活跃度的关键抓手。在泡泡玛特等知名IP的带动下,截至9月,IP货盘GMV同比增长50%。IP商品通过与热门IP合作,赋予商品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能快速吸引粉丝群体关注,降低平台获客成本;同时,IP商品较普通商品高35%的复购率,也提升了用户粘性,为平台带来持续的流量与销售额增长。这种“IP + 跨境”的模式,为行业探索 “内容赋能商品、实现差异化竞争” 提供了新方向。
品质货盘聚焦10美金以上的品质商品,顺应全球跨境消费 “品质化升级” 趋势。随着消费者购买力提升与对生活品质要求提高,中高客单价品质商品需求显著增加。
季节性货盘则精准捕捉节日与季节消费需求,成为拉动销售额的重要引擎。速卖通通过提前预判市场需求,引导商家备货至海外仓,并结合场景化营销实现精准触达。这种“需求预判 - 供应链响应 - 营销落地”的闭环模式,为行业捕捉季节性消费红利提供了成熟范式。
总的来说,从中国商家出海角度来看,速卖通为不同类型的中国商家提供了全方位的出海解决方案。品牌商家可借助“Brand+” 频道和低成本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中小商家通过POP返佣计划和AI工具,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快速成长;产业带厂商依托全托管模式,实现轻小件商品规模化出海;大件商品商家则通过 “海外托管” 模式,打破出海瓶颈。这种 “全链路、全类型” 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商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推动更多中国商品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速卖通的双11策略,不仅是平台的年度大促规划,更是跨境电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型的缩影。在这场变革中,谁能率先完成供应链重构和本土化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占据先机。对于商家而言,抓住速卖通提供的返佣激励、海外托管和品牌出海机遇,将是实现生意爆发和长期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