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荣 栏目: 亿恩观察 3天前
随着中美博弈战的时间越拉越长,寻找新的增长极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已经不是选择项而是必选项。而东南亚作为与中国陆海相连的"隔壁"市场,凭借文化相似性、供应链便利性等优势进入众多卖家视野。
东南亚市场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以TikTok为例,相关统计机构数据显示,与今年Q1相比,Q2季度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站点GMV分别实现了93%-245%的增长。由此可见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潜力。
2024年东南亚电商总GMV达到1452亿美元
根据新加坡究机构Momentum Works日前发布的《东南亚电商报告3.0》(包含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六个核心国家),2024年东南亚电商渗透率达12.8%,总GMV(商品交易总额)达1452亿美元(约合1.04万亿人民币)。
其中由Shopee、Lazada、Tokopedia、TikTok Shop、Bukalapak、Tiki、Blibli、Amazon SG几大电商平台贡献的GMV达到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而非平台渠道(如品牌独立站、多品牌零售商、社交平台、WhatsApp电商)在总GMV中占比约11.5%,贡献了168亿美元。
根据电商平台GMV(机构仅统计了上述平台数据)来看,印尼继续稳居东南亚第一大电商市场,2024年(平台电商)GMV达到565亿美元。不过,其GMV年增速达5%,在六大核心市场中垫底;在总GMV中占比也从46.9%(2023年)降至44%。
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泰国(235亿美元)、越南(160亿美元)、菲律宾(160亿美元)、马来西亚(115亿美元)与新加坡(49亿美元)。而从增速来说,泰国与马来西亚是区域电商GMV增长的核心,分别达到21.7%、19.5%;其他三国增速也在两位数,分别达到15.9%(越南)、16.8%(菲律宾)、12%(新加坡)。
报告中还提到直播电商与视频电商的表现:2024年,直播电商在东南亚创造了176亿美元的GMV,占平台总GMV的14%;直播电商与视频电商的GMV合计占平台总GMV的20%,标志着当地消费者行为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潜力不容小觑:机构认为,如果卖家和品牌在选品、物流、客户体验及定价等环节大力且合理地应用生成式AI,到2030年有望为东南亚额外增加1310亿美元的GMV。
另外,东南亚日均电商包裹量已经达到4360万件,接近美国水平,其中Shopee、Lazada、TikTok Shop占包裹量超90%。
市场正由“狂野”增长期走向“精耕”期
根据报告来看,2024年东南亚电商平台目前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
Shopee凭借基础设施升级等,以52%的份额主导市场。调查显示,Shopee在除了印尼外所有市场份额都超过50%,高于2023年的48%。
而Lazada凭借专注高质量选品及的AI的应用,在2024年实现了EBITDA盈利(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TikTok Shop的扩张更节制,在印尼市场完成了和Tokopedia的合并的同时,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市场也在迎头赶上。
三家平台合计占据了东南亚平台电商市场超80%的份额。然而,虽然电商平台的GMV去年达到1283亿美元,但整体增速在放缓。报告认为,这并不是坏事,相反,增长的放缓意味着头部平台正朝着更理性、更可持续增长的方向进行调整。
有类似观点的不止是Momentum Works,麦肯锡发布的《2024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也提到,在东南亚市场企业正从追求GMV转向“单位经济效益”优化。
这种转变源于三重推力:
一是竞争环境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加剧行业内卷,企业必须提升用户体验(如售后响应、商品质量)以留存用户;而用户付费意愿的提高,也推动企业放弃低价倾销,转向通过差异化换取高溢价。
二是盈利诉求觉醒——粗放增长导致利润摊薄,企业开始以ROI(投资回报率)为核心,优化从营销到履约的全链条成本,追求可持续利润。
三是监管持续收紧——东南亚各国加强对平台合规审查(如印尼征税、马来语标签法规),迫使企业在扩张中同步完善合规体系。
中国品牌出海东南亚也进入3.0时代
面对市场规则的重塑,中国品牌的出海策略正同步迈入以“质”取胜的3.0时代。
平台方面,Shopee不再卷“高额补贴”而是更关注物流、信贷、即时配送等基础设施;Lazada开始关注平台商品质量与品牌店铺占比;TikTok对直播电商的要求也更加规范。
市场方面,越南一边开始加强对假冒伪劣化妆品等商品的监管与打击,另一方面计划强化电商平台功能性食品监管;印尼开始对年收入5亿印尼盾的卖家征税,马来西亚也出台新规,强制要求所有产品信息使用马来语,从源头规范市场秩序;泰国、菲律宾也在今年多次查获巨额假冒商品。
用户方面,在有超6成订单通过手机完成的同时,社交电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近90%的消费者偏好Instagram、WhatsApp等社交平台购物;社交信任体系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决策核心,不少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有真人实测视频或本土网红背书的商品,好友的在社媒渠道购买、评价过的商品转化率也会更高。
而市场、平台、政策的多重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出海东南亚的中国品牌。
1.0时代,中国品牌凭借低价策略与SKU海量铺货,以高度同质化的白牌商品快速打开市场。然而,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不断侵蚀利润空间,行业被迫进入2.0时代:企业为争夺份额,持续加码营销投入、用户补贴及促销活动,导致获客成本与履约费用激增,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当“量”的增长遭遇瓶颈,“质”的价值便成为制胜关键,3.0时代的帷幕由此拉开。Momentum Works《东南亚电商报告3.0》中的另一亮点便提到:品牌贡献了东南电商平台GMV的不到30%,但中国品牌在其中超过了50%;中国品牌正以“更聪明”的方式回归——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带着改进后的产品和优化后的本地化策略,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在关键品类取得重要进展。
几素、Gaabor、泡泡玛特等在东南亚市场表现亮眼的品牌,均跳出了早期以低价和铺量为核心的竞争模式,转向“价值驱动”与“深度本地化”双轨并进:通过技术创新(如几素的长续航风扇、Gaabor的定制化厨电)或文化IP重塑(如大火的Labubu)提升产品差异化价值,同时依托社媒生态(TikTok达人矩阵、Shopee、Lazada平台活动)和本土团队实现精准营销与情感连接,以高溢价产品占据细分市场高地。
当下,东南亚电商市场已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迈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对中国出海品牌而言,单纯依赖低价与铺量的时代已然终结,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深度融合技术创新、文化共鸣与本地化运营,才有望能在日益规范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中赢得持续增长。未来,深挖用户需求、构建品牌信任与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将成为这片热土上竞争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