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栏目: 亿恩观察 8小时前
简介:近日,跨境圈出现首例非侵权类TRO(临时禁令)诉讼,300多家店铺卷入其中,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近日,跨境圈出现首例非侵权类TRO(临时禁令)诉讼,300多家店铺卷入其中,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TRO多因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而起,致使众多卖家面临店铺链接下架、账户资金冻结等重创。然而,此次案件却有所不同,原告并未聚焦知识产权侵权,而是利用“合规程序漏洞”发起诉讼,跨境诉讼由此迈入“规则博弈”的全新阶段。
非侵权类TRO诉讼:跨境电商合规的新挑战
此次非侵权类TRO(临时禁令)诉讼由美国某供应链合规机构发起,该机构以“商品未标注完整成分信息”为由,向伊利诺伊州北区法院申请了TRO。这一诉讼主要涵盖两起关键案件,分别由TOKA, LLC和Promier Products Inc发起。
第一个案件由TOKA, LLC在宾夕法尼亚州法院提起诉讼(案号:25-cv-593)。该案指控部分跨境电商卖家在产品描述中存在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具体表现为:卖家在销售插座扩展器时,宣称产品"安全可靠且通过ETL认证"。然而,经原告方实际采购并委托专业机构拆解检测后发现,仅有产品的部分核心组件获得了ETL认证,而非整体产品。这一发现直接证实了卖家在产品描述中的不实陈述,构成了典型的虚假宣传行为。
第二个案件则由Promier Products Inc在同一法院提起(案号:25-cv-497)。该案同样涉及产品描述的虚假宣传问题,但发生在手电筒产品领域。被告卖家在亚马逊平台销售手电筒时,声称产品亮度范围"从500到500万流明不等"。然而,根据光学工程领域的专业评估和实际测试数据,当前技术条件下,便携式手电筒根本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亮度水平。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夸大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直接违反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关于产品宣传真实性的相关规定。
整体审视,原告在此次非侵权类TRO诉讼中提出的“非侵权”指控,精准地抓住了卖家在合规方面的几个关键漏洞。
1. 标签合规性问题
原告援引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作为法律依据,指控涉事商品未按规定标注关键化学成分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案件中,即便产品本身质量完全符合安全标准,但只要标签信息不完整或标注不规范,就足以构成违规。这反映出美国监管体系"程序合规"与"实质安全"并重的特点,对跨境电商企业的标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供应链溯源缺失
原告方特别强调涉事卖家无法提供完整的供应链追溯文件。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完整溯源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合规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控暴露出许多跨境电商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短板:一方面是多级供应商体系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另一方面是缺乏系统的文件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产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完整的溯源文件不仅能证明产品合规性,更是企业免责的重要依据。
3. 平台规则利用
本案最具策略性的特点是原告对亚马逊平台规则的巧妙运用。通过利用"商品合规性"条款,原告以站内信通知的方式成功触发了平台的自动冻结机制。这一做法揭示了跨境电商面临的新型风险:平台规则不仅是被遵守的对象,更可能成为竞争对手或维权机构打击卖家的工具。随着平台自动化管理程度的提高,此类"合规性狙击"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要求卖家必须深入理解平台规则的运作机制。
非侵权TRO的出现,给跨境电商卖家带来了远超传统TRO的“杀伤力”,对其经营造成沉重打击。
首先,在成本方面,这类案件要求卖家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溯源文件和专业检测报告,导致单案应诉成本飙升至5万美元以上。以某儿童用品卖家为例,仅第三方检测费用就支出3万美元,是传统侵权案件的两倍多,给资金链带来严峻考验。
其次,在时效性上,由于涉及复杂的合规审查,账户冻结期平均延长至45天。有卖家因冻结错过母亲节销售旺季,直接损失20万美元销售额,这种季节性机会的错失往往难以弥补。
最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规则的重构。平台为规避风险主动提高合规门槛,如亚马逊要求儿童产品在6月30日前完成CPSIA认证。某卖家因未及时完成认证,导致50万美元库存被迫积压,凸显了新规的强制性。
卖家应该如何应对非侵权类TRO诉讼?
面对非侵权类TRO诉讼,卖家并非无计可施,而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积极应对:
一是积极应诉。如果卖家认为自身不存在侵权行为,应迅速委托专业律师进行应诉。在准备过程中,卖家需要全面收集包括产品设计图纸、采购凭证、质量检测报告等在内的多方面证据,以证明产品来源合法、质量合格,并不存在虚假宣传或其他违规行为。通过律师的专业法律分析和诉讼策略,卖家可以在法庭上有力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撤销TRO,恢复店铺的正常运营。
二是和解协商。当卖家经过自我评估认为可能存在侵权行为时,可以选择与原告进行和解谈判。在和解过程中,卖家需要充分发挥谈判技巧,尽量降低赔偿金额,并明确和解的具体条款和条件。在支付合理赔偿的前提下,尽快解冻账户,恢复正常经营。对于侵权事实较为明显、应诉成本较高且胜诉可能性较低的卖家来说,和解是一种有效的止损方式。
三是预防措施。在日常经营中,卖家应高度重视产品上架前的审核工作,严格审查产品描述、图片和关键词,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完整,避免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同时,加强产品质量把控,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的全过程都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此外,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平台规则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预防此类法律风险。
作为行业首例,此次非侵权类TRO诉讼为跨境电商卖家敲响了警钟。它提醒卖家,运营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更要关注产品描述真实性与合规细节。未来行业法律挑战增多,卖家需提升法律意识,合规经营,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