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雪苹 栏目: 亿恩观察 5小时前
简介:超200家中国企业被起诉
当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笔下的Labubu形象在全球掀起收藏热潮,这个诞生于2015年的IP已然成为泡泡玛特的核心增长引擎—2024年品牌营收达18.1亿美金,3.0系列在6月更是创下一盒难求的热度峰值。
但爆款光环的背后,仿冒品的灰色产业链也在亚马逊、Temu等跨境平台悄然蔓延。如今,这场IP保卫战已迎来决战时刻:泡泡玛特通过美国子公司发起大规模诉讼,将超200家中国企业告上法庭,单案索赔金额最高达200万美元,创下中国企业海外维权单次被告数量之最。
重拳出击,超200家企业卷入IP侵权漩涡
这场震动跨境圈的诉讼并非突然发难。早在2024年8月底,就有服务商发布预警,提示泡泡玛特已通过跨境知识产权诉讼领域知名的EPS律所在美国发起隐匿维权,案件号为25-cv-6629。
但这一预警并未引起多数卖家重视。9月,风暴正式登陆。泡泡玛特旗下Pop Mart Americas Inc在美国纽约南区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矛头精准指向销售 Labubu仿冒品的中国卖家群体。
据案件材料显示,侵权产品已通过亚马逊、Wish等平台大规模流入美国市场,部分头部卖家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万美元,而侵权手段更是呈现多样化特征:
商标直接侵权:在商品标题、五点描述、包装及店铺名称中擅自使用"Labubu"注册商标,该商标在美国已完成多类别注册,涵盖第6,592,820 号、第7,839,156 号等多个备案编号;
近似商标混淆:采用发音或拼写近似的标识误导消费者,如 Lalubu、Labulu、Lububu等变体;
版权实质性侵权:未使用商标但照搬Labubu经典造型、配色与身体比例,甚至出现"脸部打码却保留标志性尖耳"的规避式仿冒。
泡泡玛特在诉状中提交了正版与仿版的对比证据,并明确指出被告涉嫌商标假冒、虚假来源、著作权侵权等多项违法事实。截至9月17日,原告虽对扬州某公司撤诉,但整体诉讼进程未受影响,法院已要求双方在11月7日前提交案件状态报告。
最高索赔200万美元,侵权卖家或被多重打击
亚马逊上,大量Labubu衣服、贴纸、挂饰等产品常以“兼容”方式销售,但其主图或多或少都在擦边,泡泡玛特对Labubu的造型、表情、姿态、IP衍生内容等拥有完整版权,而这些卖家皆已构成侵权。
对侵权卖家而言,这场诉讼的后果远超产品下架。泡泡玛特在起诉同时已申请临时限制令(TRO),一旦法院获批,跨境平台将依法下架相关商品并冻结店铺资金,形成"销售停摆 + 资金冻结"的双重打击。
更具威慑力的是赔偿金额——据相关媒体透露本次泡泡玛特起诉,单案索赔区间达15万至200万美元,若被认定为 "故意侵权",还将触发三倍惩罚性赔偿,叠加EPS律所的维权费用后,单案赔偿或创下行业纪录。
虽然目前该案件仍在推进中,但结果仍未公布,也为广大企业敲响警钟。在产权问题备受保护的当下,卖家切勿使用他人IP,对于现有产品更应提前自查,若售卖有相关侵权产品,提前下架、提款,以免被重伤。
这并非泡泡玛特首次亮剑知识产权战场。在国内,其维权体系已形成成熟司法实践:2023年,某卖家因销售"Dimoo"系列仿品,被法院认定侵权产品与正版在人物形象、核心视觉元素上实质性相似,判赔1.5万元;2025年浙江德清法院审理的案件中,胡某等人因非法生产销售泡泡玛特盲盒,经营数额超千万元且重复侵权,最终以侵犯著作权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25万元,同时承担惩罚性赔偿。
更严峻的是,根据法律规定,若侵权违法所得超3万元即涉嫌侵犯著作权罪,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则可能构成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Labubu爆火后,海关拦截183万件侵权产品
行政与海关层面的拦截同样严密。2024年7月,东莞某企业经莲塘口岸出口的 360个标有"POPMART"标识的盲盒,因侵犯商标专用权被海关没收并处罚款 1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底,北京、云南、宁波等多地海关已累计拦截涉嫌侵权Labubu的产品达183万件,从玩偶、童装到唇彩套盒,几乎涵盖所有IP衍生品类。2024年全年,泡泡玛特已配合行政与公安部门查处11家源头工厂,打击黑产案件22件。
很显然,随着Labubu的爆火、为品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侵权产品也在与日俱增,他们未经授权便私自使用、复制、仿造Labubu形象,以此谋取利益,但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侵权雷区,而前文超200个中国卖家被起诉便是最好的例证。
Labubu维权案折射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升级态势,也为跨境企业敲响警钟。在IP经济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卖家,都需重构知识产权认知。
对于品牌方而言,泡泡玛特的维权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其一,提前完成全球权利布局,Labubu在美国的多类别商标注册与著作权登记,为维权提供了坚实法律基础;其二,建立"技术监测+多元维权"体系,通过大数据工具监控侵权线索,形成"民事诉讼+行政查处+刑事打击"的立体防线;其三,联动平台与海关,实现从生产端到流通端的全链条管控。
而随着品牌对产品的重视,越来越多侵权产品的被查扣,不止是大热IP,就连手机、电脑等也被侵权,也给中国企业带来多重启示。
对跨境卖家群体,这场诉讼的警示意义更为深刻:
摒弃"擦边"幻想:EPS等专业律所的规模化取证能力已实现对平台商品的全面扫描,即便采用打码、改型等规避手段,仍可能因核心视觉元素相似被认定侵权;
建立自查机制:对在售商品涉及的商标、外观、版权进行全面排查,尤其警惕"近似商标"、"风格模仿"等隐性侵权风险;
重视权利核查:进货时需确认供应商的知识产权授权文件,避免因"不知情"陷入侵权纠纷。
从海关年拦截183万件侵权品,到单案200万美元索赔,知识产权的保护网正越收越紧。这场Labubu维权战或许将成为跨境行业洗牌的重要节点—唯有尊重创新、敬畏规则,才能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