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赵恒 栏目: 亿恩观察 7小时前
简介: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不仅冲击亚马逊卖家及美国大小零售商,更颠覆了中国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对美业务。
关税压力下,部分卖家铤而走险
为维持运营,部分中国供应商正试图向美国亚马逊卖家提供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谎报进口商品价值以规避新关税,但这实质上已经构成海关欺诈。
据《财富》杂志披露,一家年销售额超5000万美元的美国家居品牌近期收到至少6家中国供应商的“特殊合作邀约”。
据该品牌提供的聊天纪录显示:有供应商建议:“许多美国公司通过低报发票金额来降低关税,您可以考虑。”
另一供应商表示:“我们可修改商业发票的申报价值以减少税费”。
此外,该供应商还提出另一种规避手段——DDP(完税后交货)运输模式:通过由供应商代理清关并虚报货值,人为制造美国卖家与海关之间的“隔离带”。一位匿名家居品牌创始人透露,其供应商称“许多中国亚马逊卖家已采用此类策略”。
虽说该品牌向媒体进行了曝光,但没有具体透露供应商的信息,因为其表示不想和长期合作的供应伙伴闹僵,且未来可能依然需要对方的产品,
可以说,特朗普政府最新加征的145%对华关税,犹如投入深海的震爆弹,在跨境电商业界激起层层骇浪,而行业的集体焦虑则催生了新的灰色产业链。
据知情人士称,义乌一家报关代理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公然兜售“关税优化套餐”,承诺通过拆分货柜、虚报品名等方式将整体税负压缩60%。
另外,某跨境电商论坛流出的聊天记录显示,一名自称“关税魔术师”的服务商声称:“只要支付货值3%的服务费,我们能用AI算法自动生成合规的‘低风险报关方案’。”这种技术化包装的违法手段,正以病毒式传播渗透中小卖家群体。
然而,铤而走险的代价触目惊心。美国海关及边境保护局(CBP)2025年第一季度查获的跨境电商欺诈案件同比激增220%,其中涉及中国卖家的案件占比达78%。
更严峻的是,美国司法部已启动“供应链欺诈专项调查”,通过追踪PayPal流水与报关数据的差异锁定违法主体,目前已有几家中国物流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
这场猫鼠游戏中,合规经营的企业反而陷入被动。东莞某玩具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若按实价申报,一个40尺集装箱的关税成本或将从2.8万美元飙升至6.7万美元。“但我们的亚马逊竞品仍在以原价销售,他们要么在走私,要么准备卷款跑路”。这名负责人推测称。
美国卖家日子也不好过
前几日曾有报道称,在关税压力下已经有一批美国本土卖家先撑不住了。
据了解,包括Harkla在内的不少亚马逊大卖都正在经历至暗时刻。以Harkla为例,据其创始人称,作为一个长期扎根亚马逊平台的资深卖家,在过往经营历程中经历过诸多困难,但没有一次像这次关税政策这样棘手。
“同样一批产品,去年的关税可能只要几千美金,而今年的关税金额预计将高达十几万美金。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将不得不裁员甚至关停业务。”这名创始人直言道。
面临同样困境的美国本土卖家,远不止Harkla一家。另一位美国本土卖家表示:“我们目前的主营产品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销售价格的四倍,这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言了。”
根据Jungle Scout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在亚马逊平台销售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中,超过70%是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按理来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中国卖家和美国本土卖家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然而,外媒认为,如果关税保持在目前的水平,那么很多中国卖家即使不能茁壮成长,也可能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除美国卖家外,不少英国卖家也将受到美国关税新政的影响。
据英国服装品牌Blue Lady Couture主理人称,自家品牌每年有25%的营业额是通过Etsy平台销往美国的收入。
然而随着未来800美金免税政策取消,其预计店铺的销售额将显著下降。
Blue Lady Couture主理人表示,自己很担心美国对从英国进口商品的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会让美国买家不再从像她这样的卖家处购买商品。
和很多美国市场以外的卖家一样,如今全球各地的卖家都在考虑“逃离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包括中国卖家在内,不少知名品牌都在寻找出口转内销的可能性。
一批跨境品牌转头向内
在关税飓风的裹挟下,中国跨境企业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内迁运动"。
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浪潮正席卷长三角和珠三角——广东纺织协会组织300家企业参与"外贸优品中华行",将欧美滞销的高端面料转化为国潮服饰;安徽某尼龙扎带企业通过直播电商渠道,将工业级产品转型为家用收纳神器。
另一方面,政策层面也在构建系统性支撑。
商务部推出的"外贸优品拓内销"专项行动,通过税收减免、渠道补贴等方式降低转型成本。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保税研发"模式,允许企业以免税方式进口研发物料,开发符合国内需求的新品。
不过,转型之路也绝非坦途。某曾年销2亿美元的箱包企业,其欧美流行的极简设计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该企业CEO坦言:"国内消费者更看重功能性,我们在产品迭代速度上比不过本土品牌。"
但不管怎么说,出口转内销策略无疑能给目前陷入困境的跨境企业带来一线希望,但至于长期效果究竟怎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